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君谋天下之大夏帝国 >

第542章

君谋天下之大夏帝国-第542章

小说: 君谋天下之大夏帝国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诸侯王在其封地之内有统兵、行政之权,但是不得私自铸钱、收取赋税,所有律法一律以《新天盛律令》为准;各诸侯国所有官员包括国相在内,的任职升迁一律交由帝国吏部统一管辖,宗主国有权在各诸侯国驻兵,一切开销由诸侯国负责承担,宗主国有保护诸侯国之责任;

    而当宗主国内发生叛乱时,七大诸侯王需要投票超过半数以上,七大诸侯国可以出兵进入宗主国进行平叛,一旦平叛完毕,各诸侯国军队需要立刻返回不得有丝毫停留……”

第八百零七章 诸王分地(中)() 
按照李谅祚的意思,将宗主国和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相互的制约,当然在这里面看似宗主国的权利是很大的,但是其实你可以仔细想想,如果七大诸侯国有四个觉得宗主国不咋地,那可是可以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的,而且诸侯王看似掌握着行政权,可是官员的任命和调任都不在诸侯王的手中;你既然管不了当官的,那当官的还能听你的吗?

    不过诸侯王的确是有军权,可是光有军权也不行啊!军队可是要吃饭发军饷的,而财权还不在诸侯王的手中,诸侯王不能自己收税,没有税收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但是宗主国的皇帝敢不给诸侯王的军队发军饷吗?不敢不发啊!那可是一群当兵的,要是不让他们吃饭,不给他们发军饷那可是会武力解决的;因此李谅祚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宗主国和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相互的制约。

    但是有人说了宗主国不是可以在诸侯国内驻扎军队嘛!他要是敢造反就灭了他;李谅祚下面的话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李谅祚继续对众人说道:“朕下面要说的是各诸侯国的军队问题,和宗主国在诸侯国的驻军问题;七大诸侯国兵力加在一起是宗主国的一倍半(1。5倍)七大诸侯国各国兵力二十万,宗主国的总兵力为九十一万;

    朕之前说了宗主国有权在诸侯国驻军,而军费由诸侯国承担,但是诸侯国没有收取赋税的权利,因此各诸侯国需要在二十万正规军的军费当中拿出一部分军饷来养活宗主国在诸侯国的驻军,宗主国在诸侯国的驻军不得超过诸侯国总兵力的五分之一;

    而且朕还会在七大诸侯国下面设立一些小的诸侯国,这个诸侯国归皇帝和当地的诸侯王一同管辖,小的诸侯国只有郡王级别的可以拥有军队,每个郡王的军队不得超过三万人,其军饷由宗主国和大诸侯国共同承担,一旦发生战事郡王所下辖的军队,应交由当地的诸侯王统帅……”

    李谅祚的这一招真是绝了,李谅祚明白只要给他们军队,他的这些儿子们那个不是盯着皇位早晚会打起来,但是李谅祚就是用军队让他们之间相互形成制约,首先大诸侯王有独立领兵的权利,但是却没有军饷的来源,同时皇帝掌握着军饷,又可以在大诸侯王的封地驻军防止大诸侯王造反,而大诸侯王又可以联合起来一起清君侧。

    而小诸侯王的军队需要由皇帝和大诸侯王统一拨军饷,如果小诸侯王听大诸侯王的皇帝肯定不会给钱的,但是如果听皇帝的大诸侯王又不会给钱,但是一旦打起仗来小诸侯王需要听大诸侯王,但是那些跟皇帝关系好的小诸侯王指定不停啊!这就等于使得皇帝在大诸侯王封地内的驻军增加了,使得大诸侯王不敢轻易的造反。

    李谅祚扫视了一眼继续说道:“这宗主国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都听明白了吧!下面朕说说皇位继承人和七大诸侯王继承人的问题。”

    李谅祚这话一出将太子李秉常给闪了一下子,这继承人的问题还有什么商量的,儿子接老子的班,从古至今都是这个道理啊!在李秉常看来自己现在虽然是太子,但是将来肯定是执掌宗主国的,自己在掌管了宗主国以后,将来这皇帝的位置就是自己儿子的,弄不好还能将七大诸侯国灭一两个,让自己的儿子顶上去,这样岂不是更好。

    所以李谅祚这话一出将李秉常给闪在这里了,李谅祚继续说道:“为保我大夏李家的万古基业,朕决定从此以后,太子立贤而不立亲,也就是说从今往后太子之位由贤明的皇族子弟担任,这个太子不是由皇帝任命的,而是由大家推选出来的;太子的继承人应该从皇帝和七大诸侯王的诸子(包括诸侯王)当中挑选,而拥有投票权的包括皇帝和七大诸侯王在内的所有贵族;这里的贵族指的是拥有百里以上封地的人,他们当中有军官、官员、士子、商人、匠人等等;只要是为我大夏帝国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都可以;

    太子之位每十年一选,其限制是十八岁到四十岁之间的成年候选人,如果超过了四十岁则不再此范围之内,而皇帝的任期也是有限制的,必须要在六十五岁的时候退位让贤,也就是朕所在的这个年纪,而新皇一即位就必须要设立太子,太子身为储君不必非要待在帝都皇帝身边;一旦七大诸侯王的候选人担任皇帝,就必须要交出诸侯王的王位,将其交给上任皇帝推荐出来的候选人担任该地的诸侯王……”

    李谅祚的话音刚落,燕王李庆、梁王李德、齐王李克、越王李浩四人的眼睛就亮了,李谅祚的意思也就是他们的后人只要肯努力,能够得到大夏贵族的认可,那么就可以担任下一届皇帝,也就是说今后不一定非要靠谋反的方式来得到皇位,靠好好做学问成为一个贤者也是有机会当皇帝的。

    对于大夏帝国的贵族李谅祚也是有明确规定的,所谓的百里贵族,也就是有一百里封地的贵族,这个贵族的头衔和封地是不能世袭,自己的下一代如果不能立的同样或者比这更高的功劳是无法成为贵族的,但是下一代可以保留其一半的封地,如果第三代还白瞎的话,那就连这一半封地也就没有了。

    李谅祚用了自己大半辈子的时间来琢磨这一套新的制度,这样的制度虽然不是很民主,但是也是半民主制度了,同时他还可以激励下层的百姓,只要肯努力想要成为一名贵族将不是什么难事;作为商人你可以向朝廷捐钱,捐出大量的钱来获得贵族的头衔;作为士子你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只要你清明廉洁,能够有突出的政绩就可以成为贵族,要知道大夏帝国官员的俸禄可是很高的;如果你既没有聪明的头脑,也不会读书识字,那就去参军打仗多立战功也可以成为贵族;如果你是一个匠人,你能够提高生产力发明一些东西,只要有价值那也可以成为贵族。

    李谅祚这样给了各个阶层的人一个途径,他们就不会在抱怨命运的不公,他们就会死心塌地的努力往上爬,也就没有人想着造反了,用这一个简单的方法李谅祚很轻松的就转移了阶级矛盾,但是要向让这个制度一直存在下去,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的。

第八百零八章 诸王分地(下)() 
七大诸侯王和皇帝之间的权利和关系都说清楚了,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也说明白了,再往下就该分地盘了,所有人的眼光都盯着这七大诸侯王的位置,所有人都清楚真正的也就六个人选,老楚王李孝仁既然在这里,那就说明有老楚王的一个位置,即便是老楚王不做,那不是还有楚王世子李胡儿的嘛!燕王李庆、梁王李德他们两个准有,至于齐王李克和越王李浩有没有那就说不准了。

    论功劳越王李浩比齐王李克还要差点,论身份越王李浩甚至比不上赵王李兴,赵王李兴是李谅祚的第七个儿子,也曾经上过战场打仗不怎么样,差一点没有将自己的小命丢在战场上,但是赵王李兴理政是一把能手,一开始担任五原县令负责管理河套地区,在其管辖期间李兴大理发展灌溉农业,使得五原县境内的粮食产量提高了一倍,凭借这此功劳李兴被任命为河内行省提督,在其管辖期间河内行省没有闹过一次灾,而且其大修公共工程,深受河内百姓的爱戴;李兴就这样从地方一步步的走进了朝廷,如今在朝廷内担任户部尚书,在不久前被李谅祚加封为了赵王。

    就王爵而言,越王是排在赵王后面的,而且轮出身赵王李庆的母亲是宸妃,大宋的寿康公主;而越王李浩的母亲是昭仪李茹,李茹原本是吐蕃河湟地区的首领唃厮啰的女儿,这一比双方的差距就出来了,所以无理论从身份还是爵位上越王李浩都不是赵王李兴的对手,但是越王李浩跟太子李秉常走的很近啊,两人基本上穿一条裤子,这一点也不得不考虑,所以他们两个人综合实力比起来半斤对八两。

    众人看着那七块已经被李谅祚划分好的地方都大喘着粗气,被分封到什么地方,那里今后即使他们的家了,而且大部分都是蛮荒之地,唯一好点的有三个地方,第一个就是中南半岛,大宋的军队已经打到那里了,而且那里的汉化程度,而且有着大量的耕地虽然热点但是很不错;第二块好地方是古印度,那里现在是一盘散沙邦国林立,但是好歹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啊!而且在唐代中国和古印度就有交流,那里的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可是有着大量的肥沃土地;第三块好地方那就是南洋群岛了,虽然是一大片的岛屿,但是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剩下的四个地方都不怎么样,首先还稍微好点的两个是以多瑙河为界限的北欧和南欧,这个以现在的划分是不准确的,但是在李谅祚的地图上是这样划分的,在他们这个皇子的眼中哪里就是蛮荒之地,而且到处都是金发碧眼的胡人,但是毕竟在和两块地方已经有文明了,而且还有农业和手工业;至于剩下的那两个地方简直就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第一块就是新大陆(美洲大陆),这里地盘大但是中间隔着茫茫大太平洋,虽然从北方可以过去,但是冷啊!这地方太远了,而且上面什么样子除了李谅祚谁知道啊!有没有人都不知道,那简直就是蛮荒中的蛮荒;再一块就是大洋洲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