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 >

第588章

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第588章

小说: 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安抚军心,陈风鼓励民间寡居在家的妇人,以及快要出嫁的女郎在军中寻求夫婿,为此,陈风还给与相应的赏赐。

    从减租免赋,再到赏钱赏地,只要陈风能够想到,只要朝廷能够承受的,都一一被实施下去,可以说,军人的地位被一步步抬高,军中将士无不感激大将军陈风。

    而后,为了恢复生产,陈风鼓励民间开荒垦地,更对民间或者朝廷中发明新式农具,提高劳作效率的人大加赏赐,这更加鼓舞了世人在农耕上的热情。

    再加上陈风之前派人总结出来的农政纪要这本书已经问世,上面详细记载了民间所有的作物,并附有配图,还有耕种的注意事项,如何提高产量,注意防虫防害等等要点。

    与此同时,陈风又命各州刺史负责在各地组建农耕实验基地,提拔农政人才,培养高产粮种,一点一滴的为各地百姓去解决温饱问题。

    在农耕上投入了诸多努力后,陈风在商业上的投入也不少,尤其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商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除去本土境内的商业往来,陈风还鼓励商队前往江东、汉中两地,另外,草原上那边也需要大量的商队去开拓,丝绸之路更是驼不断。

    至于海上商路,陈风暂时并没有公开,除去军中将领所在的世家以及一些靠得住的世家之外,其余世家目前还不知道海上还有一条比丝绸之路更赚钱的路线。

    进入短暂的和平发展时期后,北方各大世家都卯足了劲要让自己的家族更快的恢复元气,某些世家家主更是瞅准了这天下会变的不一样,一个个的,都在做准备。

    世家联姻,朝廷结党,军中论派等等现象也此起彼伏,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陈风也没有刻意去压制这些现象,只要一切处于掌控之中,某些争斗也是可以接受的。

    几个月后,朝廷完成迁都的工作,都城重归洛阳,这个大汉,似乎又焕发了生机,只是,皇帝的号令,终究出不了宫闱。

    “大喜,大喜啊陛下,根据各地传来的消息,今年夏天是个大丰收啊,百姓们按照农政纪要上面记载的方式进行耕种,各地均出现高产的现象。

    另外,之前实行的由朝廷分发良种的计划实行的也很不错,接受粮种的农户反应都很好,若是按照这套方式继续执行下去,今年秋天必定又会是一个丰收啊。”

    今天刚上朝的时候,掌管农政的官员就忍不住报喜,这位出身荆襄,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官员,急着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急着向自己的对手炫耀。

    虽说这里面并没有他多大的功劳,甚至,当初编写农政纪要,推行相应政策的时候,他还在老家做学问,可现在,他坐在这个位置上,并且有了相应政绩,那就有他一份功劳,这是没法否认的事情。

    “天佑大汉,祖宗显灵啊,哈哈哈,传令各地刺史,务必做好夏收的工作。”

    刘琮虽说并不喜欢现在这个位置,但他已经坐在了这里,不管是为了天下还是为了自己的姓氏,该承担的责任,他是必须承担的。

第835章 稳定发展2() 
对于这个新组建,刚刚迁都回洛阳的朝廷来说,丰收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这足以证明,上天看好这个朝廷,他们是真正的众望所归。

    皇帝开心了,底下的大臣们也都笑了,就连陈风,也都融入这个喜悦的气氛中来,如果不是因为大权还在陈风手中,恐怕刘琮都要来个普天同庆,大赦天下了吧。

    “启禀陛下,丰收之年,虽可喜可贺,但却必须注意奸商低价收粮,如若不然,就算百姓们都有个好收成,最终却会落得吃力不讨好,甚至不得不贱卖粮食。”

    又有官员上前刷一下知名度,不过他提出的这个建议确实很现实。商人逐利,在丰收之年会联手压低粮价,然后用极少的付出获取大量粮食囤积起来。

    等到灾荒之年再高价售出,这样一高一低之间,钱都让商人赚走了,吃苦劳作的百姓们,始终没得到任何好处。

    提到商人这两个字的时候,这官员还不忘看了陈风一眼,看样子,他还是想影射陈风一下,毕竟,这位大将军,可是一直都支持经商的。

    “我擦,我招你惹你了嘛,这点屁事都能把我扯上去、、、、、、”

    陈风心中已经有万余草泥马奔腾而过,原本只想在朝堂上当作雕塑的,毕竟,他的一言一行都太招眼了,出太多风头容易惹事,只是很多时候,麻烦是会主动找上门来的。

    在场的官员这个时候也都把注意力转移到陈风这里来,真正计较起来,这位大佬可是一直鼓励经商的啊,这件事情,就是不知道今年在粮食生意上,他会赚多少呢?

    “咳咳,陛下,臣觉得此言有理,商人逐利而生,若是不加以控制,他们必定会连手压制粮价,而后囤积粮食。”

    到了这个时候,陈风不可能在装傻了。要不然,今天朝会结束后,外面肯定又会盛传大将军要与奸商勾结的谣言。

    “这,爱卿啊,商人地位虽然低贱,但出价收购粮食确实他们的自由,若是由朝廷强制他们以低价收购粮食,怕是会引起地方世家的不满,这么做,怕是不妥吧。”

    “陛下所虑甚是,所以,臣觉得这件事情最好还是靠朝廷来引导。据臣所知,之前曾存在过朝廷下旨,让百姓以粮食缴纳赋税的先例,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入手。

    这些天,臣就在想,不管是丰收之年,还是灾害之年,受苦受累都是百姓,朝廷虽然都会采取一定措施,但效果并不很好。

    不如让百姓们自己早做准备,在丰收之年囤积一批粮食,而后在灾荒之年的时候来救济自己,如此,岂不是两全其美?”

    陈风的话语引起了众人的讨论,谁也不知道这家伙想说什么,有人已经猜测出陈风的大致意图,只是,他们并不了解陈风要如何实施。

    “敢问大将军,莫非您是想让百姓们将多余的粮食上缴存储起来,由朝廷保管,等到灾荒之年的时候再进行救济?”

    作为朝廷上最为年长的官员,太尉杨彪不管是辈分还是能力,都是没得说的,他一开口,所有人都闭嘴了,就连陈风,这时候也朝杨彪行礼。

    “不错,正如太尉所言,百姓们自己将多余的粮食上缴,由官府代为保管,同时,可让百姓们推举代表进行监督,视察囤粮保存情况。”

    “大将军这个建议确实不错,可是,您是否想过,只要是人,就会有贪心,一旦监管不足,让地方官员贪墨了这些粮食。

    或者,这些所谓的代表与官员勾结,将粮食倒卖,亦或者以次充好,一旦到了灾荒之年,百姓们自己上缴的粮食却拿不出来的时候,就更会引起民怨。

    况且,现在才是第一个丰收之年而已,百姓们遭受太多苦难,深知粮食的重要性,这个时候要他们上缴粮食,会引起他们的恐慌,在下认为,大将军的建议有失偏颇。”

    杨彪明显考虑的更多,为官这么多年,他太清楚地方官的嘴脸了。遇到清官还好,一旦遇到贪官,或者与当地世家、商人勾结的官员,当地百姓的苦日子,可就没个头了啊。

    “不错,朝廷这边一定要给与强有力的监管,务必保证这些粮食不会被贪墨,更要提防官商勾结。

    今年的确是今年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丰收之年,百姓们必定会把所有粮食都囤积在自己手中,但朝廷可以出面,平衡粮价。

    从现在开始,朝廷可以尝试在各地建立义仓,囤积粮食,为防止奸商压低两家,可由官府出面,根据当地物价,以高于往年平均市价两成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后囤积在义仓内。

    若是遇到灾荒之年,也由官府出面,以低于市价或者免费的方式将粮食发放到百姓手上,如此,可省去从京城运粮,或者从外地调粮的功夫。

    长此以往,等到官府的公信力能够让百姓们信服的时候,则可推行百姓们自行存粮的政策,为鼓励百姓存粮,可进行相应奖励。

    比如由官府进行嘉奖,或者赠送高产粮种等方式,总之,要让百姓们知道朝廷一直在关心他们,义仓制度建立后,不仅要让百姓们自己巡查,朝廷这边,也要不定期派人抽查,一旦发现官商勾结,定斩不饶。”

    建立义仓这种制度,其实对于眼下的社会还是很有必要的,往年的时候黎民百姓都会上缴粮食,用于缴纳赋税,大部分粮食最后都被运到京城或者朝廷指定的粮仓进行存储。

    这固然能在灾荒之年用于救济百姓,但谁也不知道哪个地方会先爆发灾害,一旦粮食吃紧,再由朝廷下令进行调配,怕是不少百姓都已经饿死,或者爆发流民潮。

    眼下生产力并不高,运输能力也有限,遭遇灾害之后,谁也没法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粮食送到百姓手上,而这时候,各地建立的义仓,就能缓解燃眉之急。

    从各州各郡的义仓进行粮食调配,必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救济百姓,而后再由朝廷下令,将官府粮仓里的存粮运出,弥补义仓,或者直接救济,肯定能将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陈风的这个想法,对眼下这个社会来说,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只是,具体实行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

第836章 三年积累1() 
经过朝堂之上的商议和规划之后,一系列关于建立义仓的制度逐渐实行下去,为稳定各地粮价,在官府出面收购粮食的同时,陈风也鼓励手底下的走狗世家们为平稳粮价做出贡献。

    各地军屯收成也不错,再给与各地将士进行赏赐后,这些粮食被囤积起来,看样子,实行军屯,确实是恢复生产,积蓄粮草的好办法。

    只要制度能建立起来,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在最开始的时候,朝廷这边付出了巨大努力,也投入了不少金钱。

    随着时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