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热血三国之召唤猛将 >

第567章

热血三国之召唤猛将-第567章

小说: 热血三国之召唤猛将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许,今年有些不同。

    为何这样说?

    秋收的第二天。

    刘辩操…起农具,像模像样的在田间劳作,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小身影,正在捡拾遗落在地上的庄稼。

    刘辩心中不解,并且由衷的感叹,小小年纪就知道庄稼得来不易,不可谓是孺子可教啊!

    “你,过来!”刘辩向低头捡拾庄稼的小家伙喊道。

    然,对方对方喊声,本能的抬头看向四周,却发现四丈外看着自己的人,正是父王。

    “父王是在叫儿臣?”

    不等小家伙说完,刘辩惊奇的发现,那小家伙正是他的长子刘昌!

    此时,刘昌怀里抱着十余支尺长黄豆杆,一副农家孩童的装扮,如他父王一样的帅气。

    刘辩对于儿子出现在此,心底不解之余,已然想到是唐婉带着他来的,于是迈步凑了上去。

    “儿臣?你才多大?”刘辩忍不住笑道:“是你母妃,让你来的?”

    刘昌将怀里的黄豆杆放在地埂上,像模像样的作揖道:“回父王,是孩儿自己要来了。”

    “哦?”刘辩闻言,心底却忍不住想要埋怨唐婉,既然不是她让孩子来的,怎么会不命人看管,万一不小心伤到可如何是好?

    刘辩不仅护女人、护属下,更加护孩子。

    如果是唐婉让刘昌体验生活,刘辩不仅不会管,还会夸赞教育的好。

    可唐婉没让他来,他刘昌却自己跑来,还是在无人看管的情况跑来,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

    即便襄阳是大本营,谁又会知道没有坏人潜入,对幼子不利?

    尽管田间都是农户,甚至是士卒,也绝对不敢保证有敌军乔装的可能。

    “你为何要来?”刘辩再问。

    “回父王的话,孩儿昨日听到二弟在吟一首诗,想到其中的含义,就来田间劳作了。”刘昌如实说道。

    小家伙竟想着来田间劳作?

    刘辩忍不住想笑,却再次问道:“那你倒是说说,刘哲吟了一首什么诗?”

    刘哲是蔡二姐的儿子,极具蔡氏儒士家风。

    刘昌再度施礼,继而效仿向来以文士自居的刘哲,将手背在身后,昂首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不等刘昌吟诵完整首诗,刘辩反而陷入疑惑。

    刘辩可以确定,这首《悯农》是他说的,却着实想不起来对谁说过。

    不过,刘哲小小年纪能够记下来,着实难得。

    更加难得的是,刘辩不仅会背诵,还能发自内心的理解其中的含义,显然更加能等可贵。

    “嗯。”刘辩故作思考,继而说:“是首好诗,可你明白其中的含义吗?”

    “孩儿当然明白,否则定然不会来到田间劳作。”刘昌言辞肯定道。

    “不错,孺子可教,是父王的好儿子。”刘辩欣慰的说着,用食指刮了一下刘昌的小鼻子。

    “父王在前割豆杆,若有遗落,记得拾起,万万不可浪费粮食。”刘辩说着,拍了拍小刘昌的肩膀。

    “诺,孩儿谨记。”刘昌说着,像模像样的作揖施礼。

    旋即,父子二人一前一后,一个割豆杆,一个拾起散落在地的豆杆。

    刚巧,秋收的季节,浓浓的收获画卷,被赶来田间的某位文士看在眼中、记在心底,回到家中连夜绘制一张《秋意浓》。

    好巧不巧,刘辩父子二人正是画中的主角。

    遂,刘辩得知这幅画之后,改名为《悯农》,转赠给长子刘昌,命他切记珍惜每一粒粮食。

    ……

    十天后。

    随着全民秋收,庄稼很快便收割完成。

    刚巧就在这时,益州传来消息。

    戚继光的密信中称道——

    只有少数敌军滋扰边境,并没有大股敌军入侵。

    事实上,确实如戚继光所说,吴兰驻守的绵阳、王玄策驻守的阴平、辛弃疾驻守的汶山,时常有小股敌军滋扰,却是再正常不过。

    然,即使经历过汉中之战,整个益州的派别并未完全归顺。

    比如,‘土著’益州派就没有归顺。

    本章完

第829章 密信(1更)() 
0829、密信

    自益州牧刘焉死后,益州分为三大派别。

    刘焉的旧部被称为‘东州派’;戚继光、萧何等人称为‘荆州派’;各个世家望族被称‘益州派’。

    即使刘焉被杀的理由很充分,可旧部清楚州牧的为人。

    故,不相信所谓的‘理由’,一边迎合刘辩,另一边迎少主刘璋返回汉中主持大局。

    随着汉中之战结束,刘璋被杀死在去往长安的路上,遭受陛下怂恿杀死舞阳君一事,无疑真…相大白。

    于是,一众旧部面对刘辩的强势,以及保命,不得不臣服在荆州派的脚下。

    至于所谓的‘益州派’,就是益州土生土长的土著,无不拥有数百年时间得来的家财与地位。

    即使刘辩强势,戚继光麾下骁勇善战,可他们仍旧不愿归降,甚至可以自给自足。

    时间一长,双方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只是尚未爆发,而已。

    ……

    随着进入金秋十月,在右丞相萧何的主持下,益州北部所有郡县,开始进入收割庄稼。

    益州南部,唯有犍为、嘉陵、朱提、江阳、巴郡、涪陵、宕渠、德阳等地开始收割庄稼。

    再向南,越嶲、永昌、建宁、牂牁四个大郡,数十个县多数被世家门阀掌控在手里。

    不过,此四郡中的越嶲、建宁两郡的太守,均由右丞相萧何任命,只是郡内望族不受管制,难以开展‘屯田制’罢了。

    ……

    秋收第六日,夜幕降临。

    蜀郡,都尉府。

    蜀郡,乃右丞相萧何主事益州的治所。

    都尉府,乃萧何近身护卫天启的办公之地。

    天启本是流落世间的‘墨家’剑客,被零陵郡秦家家主收留,之后随秦良玉入主襄阳,再之后就被刘辩安排在萧何身边,保卫他的安全。

    然,萧何碍于无人可用,加上蜀郡的安全问题异常重要,故而任命剑客天启做蜀郡都尉。

    随着近日秋收,天启防止有闲杂人混入城中,唯恐对相爷不利,故而加派人手排查。

    天启心思细腻、办事牢靠,萧何对他的做事风格极为放心。

    晚饭过后,天启回到都尉府处理公务。

    不消半个时辰。

    衣着黑色劲装官服的天启,查看书案上堆积的竹简之际,自门外传来一阵轻缓的脚步声。

    天启并未抬头,仍旧专心查看竹简。

    不多时,一位衣着黑色劲装、身形精悍、腰间悬挂长刀之人,来到距离书案两丈之外。

    来人作揖道:“大人。”

    天启闻声,仍旧没有抬头,反而将手中的笔刀放下,起身迈步离去。

    旋即,来人没有言语,十分恭敬的紧随天启身后。

    来人乃天启的得力助手,正是主要负责排查进出城的百姓,核实往来人员的身份。

    显然,如果没有意外,此人是不会来面见上司天启的。

    ……

    一炷香后。

    天启与属下来到都尉府的监牢。

    不等二人深入牢底,便有各种凄惨、哭嚎之音传入耳中。

    天启早已习以为常,并不为所动,径直走向阴暗、潮…湿的牢底。

    随后,一连经过四道房门,天启来到一处相对安静的牢房。

    监牢不过五平米,地上铺着稻草,角落胡凳之上摆放一盏油灯。

    阴暗、潮…湿、不通风。

    只能借助微弱的灯光,映照出躺在稻草上,披头散发、身形狼狈之人的半张面孔。

    就在这时,一位狱卒来到牢房内,将放在掌心之物呈给一脸阴沉的天启。

    “大人,好在没有连同食物消化,已经清洗干净,字迹还在。”身形精悍的属下作揖道。

    显然,狱卒手中之物,被躺在稻草之上的人吞入腹中,反被监牢中人强行取出。

    天启闻言,看向放在狱卒手中指甲盖大小,水火不侵之物,继而不顾淡淡的异味拿起,展开,查看,

    很快,随着天启看完内容,瞳孔不由得微眯,嘴上喃喃道:“手法干净些。”

    “诺,请大人放心。”那麾下拱手作揖,眼中瞬间闪过一道犀利寒芒。

    顿时,躺在稻草之上的人闻言,死气沉沉的脸上瞬间浮现一丝生机,继而连忙叩首作揖,“大人,小人立功了,求大人饶命啊!”

    天启仿佛置若罔闻,只是迈动轻缓的脚步,走出牢房。

    旋即,一道万分凄惨的叫声,自房门关上的刹那传入天启耳中。

    天启面色不改,将密信牢牢的攥在手中,径直走出监牢。

    天启走出都尉府,翻身上马,直奔州牧府。

    ……

    盏茶后。

    一连串清脆的马蹄声响彻宁静的夜,直到一处巍峨气派的府门口,这才停止。

    然,都尉大人的律法极为严苛,几乎没有人敢在城内骑马。

    于是,守卫府门的四员卫士,连忙手执寒枪出现在门口的街上。

    可是,四人看见来人是都尉大人,反倒很是不解。

    都尉向来极为在意律法,今日今时则会策马来到州牧府?

    就在四员万般不解之际,天启极为凌厉的翻身下马,随手把缰绳丢给其中一员护卫,而后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府内。

    四人见状极为不解,却又不敢多问,显然都尉大人如果没有十万火急之事,断不会策马而来。

    不多时,天启来到右丞相萧何办公之处的门口。

    “属下天启,有急事需面见丞相。”天启站在门外,十分恭敬的躬身作揖。

    此时,正在忙着处理公务的萧何,闻言看向门外作揖的天启,轻笑着说:“此处没有外人,不必拘礼,进来回话。”

    “诺。”天启仍旧十分恭敬的应声,继而步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