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红星照我去战斗 >

第38章

红星照我去战斗-第38章

小说: 红星照我去战斗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委兄以大任,勿负党国之重托,党国命运在此一役,望全力督剿,并录古诗一首相勉: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接到常凯申空投谕令的何键,此时似乎也有了几分得意。

    然而,刘建绪突然拿着一份刚刚得到的情报闯到了何键的办公室,他把情报交给何键,何键一看,大惊失色:“他白崇禧也太胆大了吧?敢把全州界首一线让给红军?”

    接着,一位副官又匆匆地走了进来:“常委员长来电。”

    何键三两下看完了电文,顿时火冒三丈,他大声斥道:“小诸葛竟然耍这样的滑头!真是岂有此理!”

    何键大骂了十几分钟,最后还是忿忿地说:“小诸葛啊小诸葛,你竟然给我来这一手。”

    原来,界首、全州一线,都是桂系的地盘,但红军八、九军团向桂省江华、江永一带活动,白崇禧竟借称:红军要进入桂省,已经严重威胁到他的重镇龙虎关,他要把界首、全州一线的军队撤了回去防守桂林。

    同时,白崇禧还把自己的这一部署上报了常凯申,并建议由何键的湘军防守界首、全州。白崇禧这一手太极玩得极为巧妙,他把锅甩给了何键。

    何键一脸的悲愤,他也想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大,可他面对的是穷凶极恶的红匪啊,想要守住地盘哪有那么容易。

    他无奈对刘建绪道:“老常封我为‘追剿’军总司令,本来我还以为他对我安了什么好心呢,可是他又不给我兵权,薛岳、周浑元都是老常的嫡系,根本不会听我的调动,我们湘军这么一点兵马,还得留着对付贺隆、萧克,现在又把全州、界首甩给我,我实在是分兵乏力呀,唉!”

    抱怨归抱怨,何键为了防止中央红军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在他的地盘建立苏区根据地,其“追剿”行动还是很卖力的。

    何键接受常凯申的命令后,借常凯申的虎威,马上命令刘建绪、薛岳、周浑元、李云杰、李韫珩各率所部分五路追堵红军。

    但何健也是精鬼一样的军阀头子,心里很明白这是常凯申“一石二鸟”之计,其真实用意还是想何键的湘军与红军两败俱伤。所以他暗中命令刘建绪以陈济棠为榜样,采取送客式的防堵形式,红军走到哪里,湘军就跟到那里,但要求部队必须同红军保持一天的距离。

    同时,他又命令将其嫡系5个师又1个旅布置在湘省境内或湘赣边,认为这样既可以保护湘省腹地,又可避免与红军发生直接冲突,从而使常凯申“借刀杀人”的计划落空。

    与此同时,少共师经过数天的休整,长途奔波的疲惫一扫而光,由于刚刚打了胜仗,缴获极多,全体官兵情绪极高,斗志非常昂扬。

    不过也因为缴获太多,原本严格规定的个人携带物品大大超标,还好延寿之战缴获了粤军大批骡马,从而大大减轻了部队的负担。

    少共师很快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要求少共师在11月20号前必须赶到宜章。少共师以饱满的情绪再次走上长征之路,可惜冬季已经渐渐来临,凄风冷雨下个不停,给部队的行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全师官兵身穿雨衣出发,以每天一百里的行军速度前进,经过一段极为艰苦的路程,少共师终于在11月19日提前一天到达宜章。

    由于原来宜章的守军作恶多端,被红军赶跑之后,红军很快得到了宜章群众的民心,打土豪、分田地更是获得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真心拥护,所以当张城率领着少共师将近三万人进入宜章时,受到了宜章群众的热烈欢迎,让少共师的官兵们以为自己又回到了中央苏区。

    在宜章休整了一晚,11月20日凌晨,少共师再次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要求少共师于十一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时前赶到道州渡口附近,阻击湘军部队,掩护军委纵队渡过潇水。

    张城和肖华看完电文,马上到会议室对墙壁上地图仔细观察,一看之下,顿时心凉了半截,发现宜章到道州渡口竟然有两百多公里的距离。

    张城说道:“政委,我们这里离道州约两百多公里。可时间却只有四天半,时间非常紧迫。军令如山,我带领一旅先行一步。”

    肖华立即答应下来,他点头道:“师长,长途奔袭又赶时间,重武器就不要带了,迫击炮带上八门,再把全师的轻机枪和冲锋枪集中交给你们,道州风高浪急,你们到达那里之后一定要小心,我们随后就到。”

    张城应道:“嗯,这些你在行,都交给你安排吧,我马上去动员部队。”

第五十二章 潇湘风雨 二() 
当天早上九点,张城和李云龙集合一旅和侦察部队共五千余人,作为少共师的先头部队轻装先行前往道县。

    就在少共师以前所未有的行军速度全力向道县前进的时候,11月18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桂省贺县白芒营、恭城龙虎关分别与桂军交战。20日,红九军团逼近江华,21日,攻占江华县城,并派出两团兵力攻打龙虎关。

    之后,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部队都先后进入江华、永明,威胁桂省富川、贺县、恭城。白崇禧(李宗仁长驻粤省,当时桂军的实际指挥官是白崇禧)担心中央红军从富川、贺县带进入桂省腹地,又接到王建平从魔都发来的密电,说常凯申采用政学系头目杨永泰“一举除三害”的毒计,拟将红军由龙虎关两侧地区向南压迫,一举除红军、粤军、桂军“三害”,遂作出了将部署于全灌兴三角地区的夏威部主力南撤的决定。

    11月21日晚,白崇禧以李宗仁的名义电告常凯申,要求将夏威部主力南撤,所留空白由湘军填补。常凯申于22日下午17时,下达了准许桂军南撤的复电,并向何键发电,要求何键派湘军南下全州接防。

    白崇禧接悉复电后,没等湘军接防,即刻下令连夜将在全州、兴安、灌阳布防的夏威所部主力撤往恭城(灌阳以南百余公里),仅在全州留有7军24师72团的两营干训队,兴安留有一个团(属43师),灌阳留有一个团(44师130团)。

    可是,湘军在接到常凯申的接防命令后,并没有即刻南下接防,而是一再拖延。11月23日,红军总参谋部截获了总指挥何键下达的作战命令。

    针对何键的作战计划,军委纵队到达道县的那一天,朱老总发布了“关于野战军25日晨前西渡潇水的部署”:

    第一军团:于23日“移至道州地域”,以一个师的兵力控制河水东岸,“准备突击向西追我之敌”。24日黄昏,军团主力开始“向永安关方向移动,在河东之后卫师转移到道州地域,并破坏浮桥”。

    第三军团: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以一个师随先头渡过河西”。另一个师则须“准备明晨突击追我之敌”。24日晚,军团主力“应全部西渡完毕,而后卫则应破坏桥梁”。

    第五军团:“准备突击明日由东向我尾追之敌”,严防敌人从侧翼包抄而来。24日黄昏迅速脱敌渡河,“并破坏浮桥”。

    第八军团:军团主力“可于24日拂晓前渡过河西”。如不可能,应改于24日黄昏时“全部渡过河西”,“并限三小时渡完”。

    第九军团:“袭取江华的任务不变。”

    少共国际师:“担任红军总后卫的任务不变。”

    部署最后要求:“23、24两夜渡河动作应迅速,绝对保证遵守时刻,严禁日间渡河。各兵团应派得力人督队收容落伍,限25日拂晓前止全部渡完,并破坏完浮桥,将一切船只集中西岸。”

    从这份详细的作战命令中,中革军委已完全明晰了民党军在湘江与潇水之间准备与红军决战的意图和部署,暴露了常凯申企图消灭我中央红军的阴谋。

    因此,中革军委决定尽力加快中央红军西进的速度,希望能抢在民党军完成兵力部署调动之前渡过湘江。然而,军委纵队如大搬家一般背着那些“坛坛罐罐”,部队能快得起来吗?红军部队注定要为军委纵队的“迟缓”付出血的代价。

    张城率领少共师先头部队以每天超过五十公里的速度连续急行军四天,于24日上午终于抵达道县。

    此时,中央军委仍然停留在道县,并未渡过潇水,张城将部队交给李云龙带领,便匆忙赶往红军总部交接任务。

    返回宿营地时,张城顺道去看望一下统帅,前些天统帅提出的正确建议:“乘各路敌军正在调动,薛、周两部尚未靠拢之际,杀一个回马枪,集中红军的主力,寻歼敌人一路或一部,以扭转战局,打破敌人的“追剿”计划,开展新的局面。”再次被苏派领导人驳回了,这让统帅的心情有些郁闷。

    如果中革军委能够采纳统帅的建议,红军就很有可能由退却转入反攻,战局将会出现重大变化,有可能在湘南或湘中建立新苏区,并配合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军民打破敌人的“围剿”。就算不能建立新苏区,打一个胜仗,对于继续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军也非常有利。

    然而,苏派领导人的“教条主义”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在他们看来,退却就是退却,退却就不能“杀回马枪”,这样就把退却变成了逃跑。他们主观设想,要到湘西放下行李以后再作打算,以致失去了在湘南歼敌和转变战局的良机。

    张城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不过他并不打算为此而主动去改变什么。在张城看来,若没有湘江战役血的教训,中央红军仍然会置于苏派领导人的指挥之下,以统帅为首的中国工农党人必定无法走上中央核心领导层,中国工农党始终只能成为“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一个地区组织而已。

    张城知道,后来的湘江之战,将以红军惨败告终。8万6千红军官兵,牺牲和失踪约3万余人,被俘约6千人。殿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