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新汉 >

第134章

新汉-第134章

小说: 新汉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陈平不同,他是心机深沉,又大有权势之人,就连吕后在背后说起他来,都颇有敬畏之意,如今带着他所代表的势力——也就是当初投降刘邦的各种势力,其中颇有各地的豪强势力一起,前来向刘常满表达忠心了。

不过他既然来表现忠心,那也得向他示以好处,避免让这些旧势力觉得冷落。毕竟这次新封的四个王中,有三个是丰沛故人集团的,另有张敖是属于早期的盟友,和张良一样属于第二集团。唯有陈平、韩信等人所代表的第三集团,没有人封王。

然而刘常满其实已经用一种微妙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刘常满对于张敖,还是比较放心一点的,所以把他放在了城阳。而吕产和吕禄封的地方,那算什么鬼地方?说起来是两郡,但要论起人口来,至多两万户!

而且,最重要的是,吕产和吕禄封的地方,都地边胡人,极容易受到侵犯,而且吕禄隐隐被韩信看管,吕产更是被牢牢的堵在东胡、沧海、高丽之间,靠着汉国的一面,又是刘家子弟里,最能打仗的刘,这意思还不明摆着的吗?

这一次封王,其实象陈平张良这样的人全都知道,只要有吕后在,那是势在必行的。可是,能象大皇帝这样,做得这么好,这么天衣无缝,可就很不容易了!

不管是推广新粮食,还是开展科举制,对于陈平张良这样的人物来说,都不过是小儿科罢了。要想当好一个皇帝,最重要的,便是对群臣的操控,只有做好了这一点,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而如今,刘常满终于在政治上开始成熟,表现出了自己能当一个好皇帝的能力,这才让陈平亲自前来,向刘常满表达了自己的忠心。

当然,对于这一点,刘常满心里也知道得很清楚,于是,汉十六年正月十八,又一道诏旨颁下:因国政日繁,特简陈平为左丞相,原相国张苍为右丞相,襄理朕躬!

第五卷 盛世

—第八章 … 除肉刑—

许连刘常满自己也不甚明,他使用两个丞相的做法,使权力进一步向皇帝集中的第一步。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皇权和相权一直是相互依存,却又互相防备的两个体系。

皇权的核心在于,它要使权力更大的集中于皇帝一个人的手中。权力集中的极限,也就是皇权所能达到的极限,当然是天下的事情,都要由皇帝来最终拍板解决。

不过事实上,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皇帝们不是笨蛋,当然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不过对于皇帝来说,不可能任何事情他都拍板,但他可以决定一个界限,让这个界限以上的事情,由他来拍板决定。

比如说大秦天子,秦始皇帝赵政吧,他所认为的“大事”,就是二千石以上官吏的考核任免,大辟以上的严刑,十万钱以上的开支,都必须见到他老人家那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印文后,方可执行。

汉承秦制,刘邦在位的时候,规定的也是如此。不过刘邦和始皇帝不一样,他是个不爱处理政务的,所以大汉帝国的事务,基本上都是萧何萧丞相说了算,不过临到大事,还是会向皇帝汇报的。

刘常满记得很清楚,那个时候,他经常看到父亲一边逗着如意,一边捏住笔管,在待勾决的犯人名字上打勾。

甚至,有的时候。他还喜欢把如意地小手指头在红墨中沾上一下,然后捏着他的指头当笔杆子,去执行“勾决”这个无比严肃的事务。现在想来,那个时候,刘邦是真的从心里喜爱刘如意,想把他扶上皇位的。这个看似玩笑的动作,就是一种潜意识里地表达。

“难怪说庄稼佬,偏喜小,看来阿爹当了皇帝,也没完全脱去他庄稼佬的气质嘛。不过晚年得子,喜爱一点也是正常的。”现在再想起来,刘常满也在心里暗笑。

不过刘邦可以对那些待“勾决”的人毫不在意,随手一个红勾勾。就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刘常满却不行。

不管怎么说,他也是二十一世纪穿越回去的,对于生命,特别是人命的最起码尊重,他还是得有的。因此在执行皇帝最大地权利时,他甚至有点小心翼翼。

眼前这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呢,只要一个红勾打上,这个人就得被秋后处斩。没了性命!所以每年勾决完毕,刘常满心里都颇有些沉甸甸的。

刘常满仿佛记得,在唐朝的时候,有这么一个规定,就是所有的死刑犯,都得由皇帝最后面见。给他一个最后喊冤的机会。

有时候想起来,刘常满估计,这肯定是唐太宗皇帝实行的办法。恐怕他只有他那样雄才大略的皇帝,才敢这么规定,而且也能身体力行。反正刘常满是没有办法做到。

不过大皇帝自然有他自己的办法。他和新齐王田横、新燕王卢绾都有过商量,倘若在这些死刑犯中,有可悯可恕之人,就将他们交给田横、卢绾设在胶东的使馆。由他们负责押送,发配到新齐大陆。想来当初英国发配整船整船地罪犯到新大陆、澳大利亚殖民,可能也就打的是这个主意吧?

可不管怎么说,大汉国秉承的是秦国法律。虽然已经放宽了不少,但涉及到绞、大辟、车裂、凌迟四种死刑的罪犯,每年仍有上千人,这让刘常满心里还是很不舒服。

可当他提出,要进一步放宽法律的时候,整个朝堂的臣子,竟然没有一个同意他地!就连一贯对他极为忠心的召平,虽然已经回家颐养天年了,听说了大皇帝要进一步放宽法律,也赶到未央宫中,私下求见了皇帝。

“皇上,老臣以为,这律法必不可轻动!”一进偏殿坐下,召平当即就开门见山的说明了来意。

“东陵候不用着急,只管慢慢说来。”刘常满见他跑得气喘吁吁,连忙让宫女给他设了座,递了一杯茶来,这才缓缓说道。

反正今天在朝堂上,他提出这个建议后,已经被群臣反对得一塌糊涂,就连素来不爱多说话的陈平,也表示大汉国建国以来,已经数次放宽法律,对百姓的束缚已经很轻,现在万不可再轻释法绳了。

“皇上,小慈为大慈之贼!皇上只见那些犯人痛苦难耐,却并没有见到他们祸害百姓时,百姓痛心疾首的样子!老臣以为,万万不可再宽释法律,使猾民强贼有机可趁!”叔孙通的话最为激烈。刘常满当太子时,他就是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

话也很直接。

“叔孙太傅言之有理。皇上,水性柔弱,民多狎玩之,故死之者甚众;火性凶猛,民避之不及,故死之者甚少。因此,制订法律,宁可凶猛如火,不可柔弱似水呀!”右丞相张苍也出班说道。

眼看再说下去,只会越弄越僵,刘常满只好示意身边地郎官宣布退朝。

没想到刚刚回到宫中,又被得到消息的老召平缠住,说了起来。

“召爱卿,此事你不必多说,我心中自有成算了。召爱卿,暂且不说这更改法律之事吧。我且问你,你那东陵瓜是怎么种出来的,你还记得不?”

“陛下说笑了。我那瓜是老臣一生心血,怎么会忘得了呢?老臣虽然老,却不糊涂。”召平笑道。

“那好!我问你,你那东陵瓜,是如何来的?可是先将那胡甜瓜与西瓜杂授,然后又把它嫁接于瓠瓜根上?”刘常满问道。

“正是如此。”召平老老实实地答道。本来这些东西他早就告诉过刘常满,大皇帝天赋聪明,记得清楚些倒也是正常的,只是这个时候说这些,未免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那好,我再问你,倘若在胡甜瓜、西瓜、瓠瓜中只要缺了一样,你恐怕也种不出来这东陵瓜吧?”刘常满又问道。



“不错,少了这三样造化之功生出的作物,老臣的东陵瓜确实无从得来。”召平心里,已经隐隐知道刘常满要说什么了。

“好!召爱卿,如今天下都觉得东陵瓜乃是瓜中第一,你觉得如何?”

“禀陛下,那是父老们抬爱,老臣愧不敢当。”召平听刘常满夸奖,急忙站起身来说道。不过嘴里虽然说是不敢,其实脸上的表情,早就把他出卖了。

“那好!既然召爱卿也认为东陵瓜比那几味瓜菜更好,那我今天就拿这瓜菜打个比方如何?”

“在我大汉国立国之前,这世上就有三种法治。其一是秦法,纯用法家,结果以苛厉闻名于世,秦虽以此得国,然而却二世而亡。”

“其一是齐法。齐国之法,虽然儒道杂用,抱残守缺,不肯应时而动,但终战国数百年,齐国之民最为富庶,而齐民所受刀兵之苦最少。”

“再其一是楚法。楚国之法,取先王之法为本,又革以法家之义。虽说楚国地处荆蛮之地,在诸候中的生命力却是最强的。最后破灭秦国,重得天下的,也正是我大楚后裔。”

“今天我好有一比,若说秦法、齐法、楚法便是上天造就的胡甜瓜、西瓜、瓠瓜,那我大汉国为何不能搏采众长,使我大汉法治,如同你那东陵瓜一般,夺天地造化之功呢?”刘常满微微笑道。

“陛下志向高远,老臣愧不能及!”召平站起来躬身说道。

“不过臣还是不明白,这律法该如何去改。而且倘若骤改之下,容易引起百姓不安,也使天下官吏不得其便,还望陛下三思才是。”

听召平已经被自己一番话说得放软了口气,刘常满心里有些高兴:总算有了一个同盟,理解自己的了。

“召爱卿放心。治大国如烹小鲜,这点道理我还是懂得的。朕不会猛打蛮干,我会一步一步的进行,直到让我大汉国百姓都安居乐业为止!”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刘常满昂然说道。

“臣虽老,愿为皇上宏愿,效犬马之劳!”召平拜伏于地道。

过了不久,皇帝亲自巡视了大理寺,带着一大帮文官朝臣一起,近距离观看了行刑的刽子手,是如何的将犯人的鼻子割掉,手指剁掉,面上刺字,膝盖剜掉的。

这一帮文官,大都是后来提拔上来的,和高皇帝在位时无论文武,都在阵前打过仗不同,谁也未曾见过这种阵势,因此一看之下,顿时倒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