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回到明清当军阀 >

第215章

回到明清当军阀-第215章

小说: 回到明清当军阀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年就可以得到自由之身了,拿到一笔钱返回家乡,或者直接留在自治区也可以,像这种重获自由的俘虏如果能通过新公民考试的话,拿着一张新公民身份证,无论是哪一族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歧视,就连一部分满族人都可以挺胸抬头的走在自治区的街头,强大,才会包容。
    自治区本身已经好些年没有打过仗了,俘虏建设队几乎消散得差不多了,大部分都成为了自治区治下的新公民,虽然经过三年的劳作,可是这些俘虏们绝大部分对自治区都不会心怀恨意,因为在俘虏队伍里,不会受到任何的虐待,病了有医生给看病,平时也能吃饱饭,只要能干活就行了,甚至还有工钱可拿,虽然数量不多,只要自治区平均工资的一半左右,可毕竟是俘虏不是。
    这些俄罗斯的俘虏也要遵寻这个体系,甚至还要考虑到俄罗斯人的口味问题,从他们当中选取会做饭的自行解决伙食问题,只要老老实实的工作,不会受到任何的刁难,甚至工程队走到哪里,都有些做生意的小商人赶来兜售一些便宜货品,比如衣服,比如小食品,罐头,甚至还有穿着更加舒适的盗版军靴,当然,还有那种流动式的妓院,有一些欧洲娘们和俄罗斯女人充斥其中。
    对俘虏的限制也就是十人连坐制,相互坚督,甚至还拥有很大的自由,这些俄罗斯人当了不过几个月的俘虏,就再也没有人主动逃跑了,当俘虏的日子里,好像比他们从前的日子还要好过,甚至要好过得多,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甚至不用担心没有女人,只要半个月的工钱,就可以逛上三四回妓院,这好事上哪找去,就是那些用来防病的套子戴起来有些不太爽快。
    在叶尼塞河以东的占场上,自治区抓获的俘虏多达十万之众,这些俘虏承担起了远东交通网络的修建工作,首先修通的就是一条条的水泥公路,不过远东多山,公路经常要绕山而行,遇水还要修桥,甚至还在远东地区修建起了几个钢铁厂,这投入有点大了。
    不过自治区的统治稳固最大的依仗就是交通,只要交通便利,无论哪里出了问题,做为自治区最强大的后盾,军事力量可以依靠着交通网络在最短的时间赶赴到战场,执行保卫任务,而且交通也是一地发展必不可少的依靠,甚至自治区奉行的人口迁移政策,就是把交通不便地区的人都迁出来,安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当然,故土难离,如果不想离开也是没有办法,反正你要自给自足,也不收你的税,只不过想要更好的生活,交通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所以越来越多人的人愿意走出深山,在自治区的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在交通可达的地方重新安家落户,甚至连祖坟的迁移都在资助之列,毕竟中国人最重乡土,更重祖宗。
    自治区完全有条件这么干,因为自治区不像南头的大明朝那样土地兼并严重,自治区属于地广人稀,北方所属,南洋,澳区都有着庞大的地域,甚至自治区并不禁止土地兼并,只要你愿意,你有钱,你甚至可以成为拥有良田百万倾的超级大地主,但问题是,你得能找到人给你种地啊。
    现在自治区的居民到哪都能找到一份比种地要强的工作,放着自由人不当,任何当被你盘剥的佃户呢,正是因为这种情况,黑奴才会在自治区允许购买,倒不许倒卖,而且还要承担教育之责,在自治区当地主是没什么前途的。
    因为雇佣者要支付被雇佣者的学习、医疗等支出,工厂倒还好些,利润较大,可是搞农场的可不行,人太多了就赚不了什么了,何况人也多不到哪去,所以自治区的地主是最憋屈的,对佃户要像孙子一样哄着,护着,逢年过节,地主还要带上礼物给佃户去拜个年,问个好,家里有什么事,要嘘寒问暖,否则的话把人弄急了,就算是不进工作工作,只要到农会在各分部打了个招呼,就可以转移到澳区或者东北去,自治区的财政要负担路费,划规土地,甚至还有一笔启动资金。
    ''
    





    分卷阅读 352 小进
     更新时间:2011…3…18 1:37:01 本章字数:2249

    所以自治区自身的农业也进入一个规模化,正规化的管理时代,不再像从前那样处于一个盘剥的时代,完全进行了改变。
    现在自治区地域更广了,远东还有大片的土地等着开发呢,自治区空有数千万人口,可是想填满这么大的区域,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自治区现在很多生活在城里的人都无比的羡慕生活在东北、远东、甚至是澳区南洋的人,家家的房子修得都跟小宫殿似的,占地极大,城里就不行了,虽然有房有车的,可是位于郊区的那种农村式的大房子都是富翁们的专属,小百姓只能住市区内的楼房,跟鸽子似的。
    越繁华的地带,住的人员就越穷,越是偏远,住的人就越富,这个穷富也是相对的,比如一名普通的市民,收入就相当于明朝的一个普通小地主了,经济差距就在这里摆着呢,自治区的城市化建设很有成效,城市人口达到了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宋朝。
    不过最近报纸又爆出了一个大新闻,据说军方的飞机厂接到了财政部下属交通局的委托,研究一种可以乘坐五十到一百人的大型飞机,投入到自治区的交通系统当中,成为继公路、铁路之后的另外一种交通方式,飞机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不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
    北边还在打仗呢,内陆地区已经将小半的目光转移到了内部关于交通革命的研究上,记者不停的采访着交通局,飞机制造厂的方方面面的人员。
    也难怪会引起这样的轰动,自治区的空军现在主要是由高空侦察热气球还有双翼飞机组成的,可以说自治区的飞机还停留在双翼机的水平上。
    双翼机的发动机可以自产,使用风冷,军用飞机的做战半径在一百公里左右,而且乘员较少,故障率虽然减了下来,但是总体来说,还不是很成熟,现在就要上马大型的客运飞机,难怪会让人感到吃惊呢。
    不过东西越大就越好造,特别是飞机最关键的部件发动机,把发动机放大,各部件也随之放大,对精密的要求也会降低,这种内燃机目前也只应用于飞机上,连公路铁路还在用蒸汽机。
    不过萧远也能看得出来,大力的发展空中交通系统,有利于自治区更加精巧的内燃机器的成熟与发展,再经过行政大会的研究,最终还是从财政部拔出了一部分专项资金交给空军所属的飞机研究厂进行新一代大型航空飞机的研究。
    大型航空飞机如果能研究成功的话,那么军方无疑又会增加一件利器,空中重型轰炸机将不再是梦想。
    在自治区内部进行关于承重更多,飞得更远的飞机的研究时,北方的战事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浮桥在炮兵部队的掩护之下修建完毕,大军已经开始渡河,骑兵师率先过河,实行了袭扰性质的打击,重装步兵携带着重装备过河,只不过在交通不好的情况下,连普通版本的陆军炮都无法进行有效的机动,所以在叶河沿岸,留下了数量极为可观的河防炮兵部队。
    重装步兵只携带了数量可观的七五小山炮,还有更加轻的一百毫米短管支援炮过河做战,这些重装备都是能够适应复杂地形做战任务的武器,当然,长寿利器四筒散弹炮也是必不可少了,这种自治区从建立新村那天开始就装备的小炮现在服役得极为广泛,甚至连骑兵部队都多有携带。
    四筒散弹炮以威力大,操作简单方便,质量更轻便于携带而闻名,骑兵携带的四筒散弹炮是没有炮架的,在战时,只要选择好地方,挖个坑把炮的后半身埋下去固定住就可以开炮,一次四发,甚至打完就扔都没有问题,这东西的成本比手枪还要低,甚至成为一种消耗品,四筒炮预装好四枚炮弹,打完就扔,一点问题都没有,自治区完全有能力进行这种挥霍,坐拥包头、东北、澳区铁矿,就按着他们这点产钢量,消耗千年都用不完。
    随着大部队展开行动,特种部队也开始深入敌后,进行侦察,突袭和情报收集工作,特种部队经过发展,人数已经达到了五百人,别看特种部队只有五百人,可是论其装备,已经达到了现在代的二战水平。
    除了标准的步兵之外,还有用精选的枪管造成的狙击步枪,少量的半自动步枪进行远程支援,多数都是半动步兵,采用中间弹型的自动步枪,对讲机更是人手一个,还配有远程电台,可以说特种部队是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真要算起来,也只有经历战斗最多的海军陆战队的精菁能与他们比一比了。
    “队长,要说这姓叶的娘们,还真是够彪的,敢跟咱们自治区打仗,她不是活腻了嘛!”第二小队的东北猎户出身的少尉趴在地窝子里一边吃着石灰加热的军粮,喝口热水向身边的上尉队长说道。
    “老毛子跟咱们不一样,人家的沙皇不是姓叶,名字挺老长的,咱都记不住,真要叫的话,应该叫叶卡捷林娜,至于她彪?只怕未必,可能是让人家当枪使了,也是硬着头皮顶上来的,欧洲那头,也不安份呐,前阵子我听海军的一名兄弟说,欧洲的海军舰队在马六甲那地方不停的试探,这次大战,可不光咱们这东路军,蒙古、新疆两省的正规骑兵部队都没有调出来,全都高度警戒着呢!”队长眯着眼睛说道,抓着望着远镜不停的张望着,不远处就是一条可以通车的小路,刚刚过去一拨探跑的。
    队长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的扯了扯身上的伪装服,抓起狙击步枪来瞄了一会,最后还放过了第二拔探路的。
    “要我说,干脆咱们几路齐下,拿下老毛子全境算了!”少尉笑嘻嘻的说道。
    “扯,要么怎么说你只能当个小兵呢,你还真以为打仗像过家家似的,真要全区总动员,几路大军齐下,光后勤就能把咱们都压趴下喽,还打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