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史上最强农民 >

第9章

史上最强农民-第9章

小说: 史上最强农民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婆婆就不干了:“嘿,那不行。这些果子我都要了。”

    那人是个中年,四十来岁,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有成功人士的派头,见老婆婆说话,一听也不干了,道:“婶,这么多你拿不走,也吃不完,匀点给我也不是问题呀。”

    “不行不行,我都要了。我家老头子一直胃口不好,今天吃了这小伙子的水果,一下子胃口大开,我都要买回去!”

    那中年也道:“我孩子挑食,也是吃了水果胃口大开,而且吃了还想吃,央求的我没办法呀!”

    老婆婆见中年也事出有因,两人就商量了一下,同意了分匀。

    周禹倒不在意,谁买不是买。只要给钱,一切都好办。

    当下就给称了重,老婆婆和中年各自提了,嗨哟嗨哟就走。

    正收拾竹筐呢,就又有人来了,见周禹已经没了果子,皆是失望而归。

    。。。

    骑着电动三轮一路回家,路上周禹心情畅快无比。

    今天去市场摆摊,虽然有些曲折,但最终结果是好的。整整三百多斤李子、近两百斤梨,合起来五百多斤,一个上午就卖完了,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那些小贩,一上午能卖出一百斤,就算是烧了高香了。

    哪里能比得上周禹?

    摸了摸鼓鼓的荷包,周禹笑的更欢快。

    这是第一笔来自农业事业的收入,虽然不多,只有三千块左右,但周禹相信,以后会更多,三万,三十万,也不在话下!

    有玉印圆球做后盾,周禹是信心满满。

    同时,经过这一次摆摊的经历,周禹又明白了一个道理——酒香也怕巷子深!

    他的果子质量虽好,但如果不让人知道具体有多好,人家也不买账。就像起初的时候,他闷声闷气的等着人来买,却没有一个人。

    在后来,他又叫卖,效果也不佳。

    直到让人品尝了味道,生意才开始走俏。

    他领悟到,以后做生意,必须要把自己的名头打响。如果没有名头,再好的东西,也无人问津。

    当然,品质是根本。这一点周禹也深有体会。

    如果没有玉印滋养,想必自家的这些水果,也跟普通水准一样,叫的再欢快,让人尝的再多,生意也不会比那些小贩好。

    将这些经验一一汲取,周禹觉得,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三千块钱!

    回到家,拿出收获,让爷爷也跟着高兴了一把。

    爷孙俩开开心心的吃了晚饭,一夜无话。

    

 第九章 果林

    房前屋后的果子收拾干净了,让周禹小小的赚了一笔,但果子就那么多,只是一次性买卖。至于黄鳝养殖区那些被水渠隔开的小方块土地上种植的果树,还都是半桩子呢。

    虽然在玉印的影响下,其生长的越来越快,但要挂果,最快也要明年去了。

    现阶段,周禹的事业,还是要集中在黄鳝养殖这方面,至于水果买卖,那只是外快,捎带的。

    之前经过个把月的扫荡,加上水渠中原有的黄鳝,经手的总量有一百五六十斤。数量不大,一股脑儿卖出去,就算一百块钱一斤,也只才一万多块钱。

    不是周禹不想继续扩大规模,主要是野生的黄鳝不好抓了。

    榕树坡附近十里八乡的村子,都被周禹摸过一遍,再摸第二遍收获应该有,但不大。至于更远的地方,周禹却不想去。

    去的远了,家里就爷爷一个人,不可能每天就麻烦张婶来照料。

    因此,只能放弃。

    别看只一百五六十斤黄鳝,但这些家伙胃口却越来越大。

    最初的时候,每天周禹只需要喂一遍,三五斤蚯蚓就能满足它们。但现在,一二十斤也满足不了。

    喂多少,它们就能吃多少。

    几乎让蚯蚓池青黄不接。

    不过吃是吃得多,但长得也快!

    周禹仔细观察发现,那些六七月份孵化的幼苗,到现在才三个月时间,竟然都长到了指头粗细!

    那些原本就三两半斤的,也猛涨了一下个头!

    所以,之前估计的一百五六十斤,应该是错误的。少说也有两百斤!

    要知道,那些指头粗细的黄鳝,市场上也同样贩卖。如果周禹心狠手辣,这样的黄鳝,照样能拿去卖。

    不过周禹不会。

    这些小家伙,是留的种子!

    黄鳝是变性的生物,一般而言,年轻的黄鳝都是雌性的,而个头大的,都是雄性。年轻的黄鳝产卵之后,就会逐渐变成雄性!

    所以留种,不像其他一些生物,专门留大的。黄鳝要专门留小的。

    依着眼下这样的生长趋势,只要饵料充足,等到过年前夕,水渠中的黄鳝,其总重,恐怕还得再升一个档次!

    当然,相应的,黄鳝个头越大,价钱就越高了!

    周禹十分期待。

    九月很快就过去了,周禹这段时间,除了要服侍爷爷,其他的,都用在了后山的荒坡上。

    荒坡面积不小,是自家院子和松林之间的隔离带。

    属于周禹家的这截荒坡,长度约莫有四十多米,正好对应黄鳝养殖区的长度,其宽度,有二十多米,总面积,比黄鳝养殖区小一半。

    但也有一亩出头。

    荒坡的右边,临溪。左边,就属于张叔家的地了。左边下方,便是竹林。

    因为果子大卖的缘故,周禹想了想,决定把这片荒坡做成果林。这片荒坡,除了做成果林,也没有其他的用途了。

    但因为临近竹林,使得左边一部分地下,有许多的竹根纠缠。

    周禹大半个月的时间,就花在了这上面了。

    将竹根一一挖断,弄出来,并在荒坡与竹林之间,挖出深沟,设置了一道障碍,防止竹林继续向荒坡延伸。

    在十一国庆的时候,终于把这片竹根都清理了出来。

    但这不算完,接下来,就是将荒坡上的野草和灌木清理干净,这又是个不小的工程。不能放火烧,只能人工将其拔除。

    因为临近松林,又到了深秋近冬,空气干燥,一旦放火,万一蔓延开来,那就是灾难!

    所以为防万一,周禹只能自己动手。

    又半个月,到十月中下旬的时候,荒坡终于被周禹完全清理出来了。并且在荒坡上,每隔三米的距离,都挖了一个坑,接下来,只待购买果苗种下。

    荒坡长四十五米,宽二十一米,每三米一棵苗,算起来,就需要一百零五棵果苗。

    周禹也正好挖了一百零五个坑。

    种树的最佳季节,有人说是深冬腊月,有的说是开年之后清明前后,其实都一样,估摸着因为品种的不同,种植的季节才有差异。但对周禹来说,有玉印打底,一切都不是问题。

    当下就去找果苗商。

    周禹已经有一次购买果苗的经验,黄鳝养殖区的果苗,就是这么来的。

    熟门熟路,直接就找到人家家里去了。

    苗圃就在青山镇另一头,距离镇子不远,坐车到了镇上,叫了个摩的,直奔苗圃。

    苗圃的老板姓李,干干瘦瘦的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戴着眼睛,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人都叫他眼镜李。听说是农业大学毕业的,回来就自己搞了苗圃。

    他老婆生的倒是不错,很是丰腴,但不显胖。

    有个小女儿,才三岁。

    “李哥!”

    周禹还没上前,院子里面的狗吠声汪汪就传了出来。

    眼镜李家里养了一条大狼狗,十分骇人。即便周禹现在已经强壮的可怕了,但对那狼狗,还是保持警惕。

    当初来这里买果苗的时候,差点就被那狗给咬了!

    “谁呀。”

    一个女人的声音传出,随即门打开,眼镜李的老婆走了出来。

    她细细一看周禹,觉得眼熟,但没认出来。

    周禹笑道:“嫂子好,我来找李哥,买些果苗。”

    一听是生意,眼镜李的老婆就笑了,然后道:“进来吧,我老公在屋里呢。”

    就驱赶了狼狗,让周禹进了家门。

    眼镜李也出来了,却是认出了周禹,还记得大半年前,周禹来他这里买果苗。那时候周禹还穿着校服,给人的印象很深。

    “原来是你,”眼镜李呵呵笑了笑:“又要买果苗?”

    周禹点了点头:“我要一百一十棵苗,各种都来一些。”多要一些,以备不时之需嘛,万一拿回去有几棵已经坏了,多出来的就正好用上。

    “行。”眼镜李点了点头。

    一百一十棵,数量不大,他并不十分在意。

    不过既然是生意,那就要做。

    带着周禹从后院进了苗圃,直接让周禹自己选,很快,就拔了一百一十棵果苗,都是两年生的半桩。桃、李、梨、杏都有,又看到葡萄苗,想了想,也买了二十颗,还有草莓,也买了些种。

    总共花了不到两千块。

    又跟眼镜李借了三轮,将这些苗一股脑儿运回了家,然后开车回去,把车还给了人家。

    果苗买好了,当然就要种下。

    周禹马不停蹄,忙的晕乎晕乎的。

    一百多棵苗,种植起来,也只要了一天。然后又在房前屋后种下葡萄,将草莓都种在了荒坡果园中。

    到这时,果园才算有了个形状。

    。。。

    自周禹放弃上大学之后,关于他的话题,就没少过。左近村民先是惊诧惋惜于他那么好的成绩却不上大学,后来又见他四处抓黄鳝,觉得他不务正业。然后又听说他卖果子,赚了些钱,接着又见他搞果园,忙里忙外的看起来倒是热闹的紧。

    不过人们可不相信,周禹这样一个毛头小子,真能做成什么事业。

    果园什么的,以前也不是没兴起过。

    那几年,因为水果市场走俏,许多村民都琢磨着搞果园,但到最后,基本上都亏了。现在那些果园已经成了历史,该砍伐的都砍伐了,变成了农耕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