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一六二九-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教授偶尔也会幽默一把的,听到这话的凌宁和文德嗣等人都是大笑不止。
消息传递的很快,凌宁率领一支小小船队,绕海南岛转了一圈,就把那七个县都给通知到了。明王朝的统治区域都是在沿海地区。至于海南岛内陆和南部山区的很多地方,大明王朝一直都没怎么能够有效统治起来,都是当地部族首领在自治。这些人对一切外来人都没什么好感,无论大明还是短毛。历年官兵平息“夷乱”杀最多的就是他们。如果大明军当真有本事钻到那种地方去,也根本用不着穿越众费神对付了,估计他们都很难从大山里头爬出来。
除琼海号和公主号两艘大船以外,穿越众的现在还拥有了另外十几艘各种型号的木壳船,琼州和临高各自掌握着一批。琼州那边的船相对吨位大些,载重量较多,主要是搞货运。而临高这边的则以快速轻便为主,主要任务为巡逻,哨戒,以及通讯,平时还顺带干些打渔捞虾之类的事情,协助改善大食堂的伙食。
运货船多半是买的,而巡逻船多半是船场自造,出自王若彬的手笔。不过设计者本人对于他的这些作品并不满意。
“哎,要是当初同意我搞纵帆船设计,现在咱们早就有了一支成熟的,用十八世纪技术武装起来的双桅帆船队,何至于像现在这样,搞得不上不下的……”
那时候王若彬想要一步到位,直接上马西方较为成熟的双桅纵帆船“Schooner”,但唐健以时间紧迫为由,要求他建造最简单和最成熟的本地船型。结果就造了一批比较低档的传统广式尖底船,用也可以用,但性能上就肯定不能符合这帮现代人的高标准了。
这倒也罢了,关键问题是在这些船造好以后,拖拖拉拉的又过了半年多,期间几次三番说要打仗,可又没真正打起来。却搞得船场一直处在战备状态,始终不能正常开工,王若彬想要继续发展大帆船的计划也被耽搁下来,搞得黑枪贩子兼船老板对此意见极大。私下里经常抱怨说唐队长决策失误,延误了海军的发展时机之类……
不过也只是私下里发发牢骚罢了,借他王宅男一千个胆子,他也不敢当面去跟那位当初负责看押他,又亲手给他摘下铐子的武警队长提意见去。王若彬只敢跟凌宁和文德嗣两人抱怨——他们两位是使用方的代表。临高的这支巡逻船队多半情况下是由凌宁来统带,偶尔是文德嗣客串一下,负责往琼州府送货的运输船队则正好相反。
对于船老板的抱怨,那两位都只是笑笑作罢,王若彬只考虑造船方面却没想到水手问题,即使当真搞出来十八世纪水平的纵帆船,仓促间去哪儿找那么多懂行水手来操作?安德鲁那样的航海天才毕竟只有一个,很多驾驶纵帆船的经验,都要靠他在操作雪风号的时候一点点总结出来,直到现在也还在慢慢摸索之中,距离实用化还有很长道路要走呢。
身为海军的代表,凌宁和文德嗣两人最近也是颇有怨言——当前大战在即,作为至关重要的海上力量,他们却发挥不了任何用处。无论琼州还是临高的船队,包括那艘公主号,现在都集中停泊在红牌港最内侧的锚地,旁边有炮台数座,处于若干门青铜大炮的重重保护之下,安全是绝对安全了,却不再被允许出动。
尽管他们两人也曾几次三番找到老教授和唐队长,表示愿意带船出击,哪怕骚扰骚扰,不让对方顺顺当当渡海也行,但却屡次遭到拒绝。
“即使装上了火炮和火箭,我们的木头船在性能上也并不比对方先进太多,但在数量方面却是处于绝对劣势。更何况你们两个从未指挥过真正的海战,贸然投放出去面对郑家和西洋的战舰队?除了全军覆灭以外不会有任何其它结果。”
唐健虽然不懂海战,但于战略上却判断得清清楚楚,所以无论那两位如何慷慨陈词,他都一口回绝,而整个参谋组也都持同样态度,包括凌宁最好的朋友庞雨也是一样。
那两人其实心里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眼看大家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极奔走,他们这些本该冲在最前线的海员却无所作为,心中郁闷自是难免。
“就连当年北洋海军都好歹痛痛快快打过一场大东沟呢,我们咋连一炮都未放就变成‘存在舰队’啦?”
然而局势如此,两人亦无可奈何,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没事儿就跑去船场工地上待着,祈祷琼海号的改装能够早日完成,不要错过这场大战。
第二百三十八章 军队建设
打仗的关键,还是在于军队。
临高县城的北侧,白燕滩主基地以东,靠近红牌港的某片荒凉石滩上,就是短毛军的大本营之所在。
这里本来是一片乱葬岗子,周围丛林密布,杂草之间隐约可见百余座无主荒坟,偶尔还会有大型野兽出没,十分的荒凉。即使附近居民,路过时也多半是绕着走。但唐健却偏偏挑了这地方作为他的新兵训练营所在。理由是距离主基地和港口都足够近,而且周围地形复杂,无论防御还是训练都不错。
随着他唐总队长一声令下,上千条热血汉子先后开进这片荒野。无论多么荒凉杂乱的地方,只要肯下功夫整治,那就没有搞不好的——而当兵的,最不缺就是时间和精力。
于是这块荒地在短短半年内就彻底变了样,到现在,哪怕是周围住了几十年的老人,再经过此处时,也万万不敢相信,这里就是当初那个荒草萋萋,一到晚上就鬼火漂移的乱坟岗子?
然而他们却不得不信,因为这一切变化都是他们亲眼看着发生的——他们亲眼看见短毛的士兵们唱着歌,喊着号子,一点点的平整土地,迁移坟头,又从远处海边运来黄沙和石子铺成道路,从山上挖来花草灌木,一一点缀在营中。将原本的荒地转变成为整洁而优美的营区。
他们亲眼看见短毛兵在工程人员的带领下,从挖基坑,撒石灰土消毒,到打地基,立柱子,筑墙上大梁,铺顶作粉刷……极短时间内,就用砖石砌筑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宽敞营房。在这片荒地上,建立起一座他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式兵营!
虽然不能走近,光是远远看着,本地百姓却也能感受到这支短毛军队的新奇之处——大明……或者说自古以来的军队,对于士兵内部的串联,闲聊,乃至于“营啸”这种事情都非常忌讳。所以在老百姓印象中,大凡军规森严的部队,往往都是死气沉沉的。白天还好些,到了晚上肯定是鸦雀无声,除了刁斗之音外就静悄悄听不到任何杂音。
而短毛的军营里却是永远充满活力,训练时开枪放炮,喊号子叫口令,这倒也罢了。而他们一旦闲下来,就会唱歌,唱各种各样的歌曲。不仅白天唱,晚上也唱——短毛是三餐制,吃晚饭前常常有一场歌咏联欢。小伙子们唱起歌来不讲究旋律不讲究音调,就只有一个特点——嗓门特别大!都是以连排为单位,几十上百号人吼同一个调门,彼此间还要竞争,那声音绝对是惊天动地,连十几里外的临高县城都听见。
这里从前是个乱葬岗子,在当地老人口中属于阴气太重之地,然而在这上千短毛兵驻进来之后,马上就变得刚阳无比,纵使真有什么孤魂野鬼,恐怕也早就溜之大吉。
热闹,活泼,但绝不混乱——这是所有近距离观察过这座短毛兵营的人,只要他稍微懂行一点,就必然会得出来的一个结论。这是一座秩序极为严谨的兵营,所有人都严守纪律。士兵出行,两人走成一排,三人以上则必定成列,而且还要喊号子。每个人的行动都有明确目的,走则带风,站则立正,在这里看不到任何无事闲逛的人,也看不到任何一个着装邋遢,军容仪表不够整洁的人。
本地县太爷程叶高和李师爷曾经有幸被邀请,进入到这处军营内部参观,出来之后两个人都是乍舌不已——短毛军的营舍里面,整洁干净那是不用说了,所有铺盖居然全都折叠成四四方方的豆腐块模样,毛巾完全挂成一样形式,就连漱口杯里头牙刷的方向都完全一致!
程李二人虽是外行,进去之后只能看看热闹,可见微而知著,连这些无足轻重的小地方都能谨严到如此地步,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啊……?”
“中国人民解放军……当然还不是十分象,勉强,算是得其七分形似吧。可内间神韵,怕是连三分都不足。”
对于他亲手训练出的这支部队,唐健本人曾经给过这样的评价。来到这个时代以后,关于如何练兵,这群现代人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念头——有人主张按照十八世纪西方军事条例搞“排队枪毙”式的军队,也有人建议把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找来效仿效仿,不过在最终拿主意的唐健和王海阳二人面前,这些乌七八糟想法统统都被顶了回去。
唐王二人就是一句话——你们说的这些新鲜玩意儿我们统统不懂,要么你自己来训,要么,就按我们的要求办。
于是那帮空想宅男立即退缩了,唐健和王海阳二人在其他若干有过参军经验的同志们帮助下,得以完全按照他们所习惯的现代军事条例来训练这支部队。
组成这支部队的来源相当复杂——有不少是在历次作战中被俘虏的大明正规军人,也有些海盗团伙成员,更多是从本地招募来的青壮年新丁,另外还有少数外国人船上的西洋水手,在经过考核,确认其忠诚以后,也被允许加入了正规军。
不过所有这些人在军事组眼中都是一视同仁,都属于要从头开始训的菜鸟。好在对于如何训练新兵这帮现代人并不陌生,在现代时解放军每两年一度的新兵训练营,唐王二人都曾经去担任过教官,而其他有过军队履历的人就算没训过人,好歹也都被人训过,知道该怎么把一个人从普通老百姓转变成为合格的,必要时敢于豁出命去执行上官命令的英勇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