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解说 六篇-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诸天王见迦叶尊者催迫阿难甚急,心中欢喜,彼此对曰:‘阿难今受如此淩逼,必定发奋图强,疾得圣果。这样看来,如来圣教,必能住世。’
痛失良师于前,复遭僧团摈弃于后,对阿难的心灵,起了很大的冲击,使他深觉诸行无常、时光飞逝。若不赶快修行,一辈子过去了,仍是—无所成,为人耻笑。
想到这里,他便步向离王舍城不远的幽静村落,依世尊所授之行法,日夜精修禅定,开拓自己的灵力。
信念坚定、求道心切的阿难,很快便能进入极深的定境,证得阿罗汉果,此时,他才知道师兄的苦心。于是,他便急到王舍城,与各同修共商结集之事。
迦叶等阿罗汉,从定中得知阿难已经证得圣果,欣慰非常,遂远迎阿难,邀请加入结集的行列。
这时,王舍城的城主,已经深信佛法,获悉尊者们要结集三藏,便于王舍城中,择—幽静之处,供应饮食卧具,及一切所需,令无匮乏,好让他们能安心结集。
这样,五百阿罗汉便为圣教在王舍城作佛教第—次的结集。
(十五)经、律、论三藏的结集
迦叶尊者于是召集五百阿罗汉,对他们说:‘阿难亲近世尊至久,多闻第一,今能持法证果,若要结集世尊说法,再没有比他更适合了。’
‘今请阿难把世尊说法,逐一背诵。请各同修详加谛听,逐一勘定。要与佛所说无忤,始得结集为经藏。’
在场的阿罗汉,各点头称善。遂于阿难诵法之后,详加研讨订正,补充核对。由大众认可之后,才列入经藏。
经藏结集完毕,迦叶便再请持戒第一的乌婆尼尊者,结集僧伽的戒律,以便各出家在家的弟子遵守。
所有戒律同是在各尊者核对无误之后,才由大众认可,列入律藏。
迦叶心想,众生钝根智小者甚多,若只依经文诵读,恐能解佛法深义的甚少,必要在艰深之处,详加论释,始能把真义传世。
于是,迦叶复召集各阿罗汉,把经中各艰深难懂之处阐述论释,使后学易于掌握。
所有论说,亦是在研讨核对、与佛说无悖后,才由大众认可,列入论藏。
三藏圣教,就是这样结集成功了。
这时,结集的领导人摩诃迦叶,便对僧团说:‘如今,我已结集圣教,亦于定中观察,知如来正法,必能久住于世,广利人天。’
‘我在世修行,应办之事,悉已办妥,留于尘世的因缘已尽,现在是追随导师、住于涅槃的时候了。’
‘我灭度后,你们应善护持佛法、教化人天,使如来所授解脱之法,能弘扬于各处,始不负如来所望,不枉结集之辛劳。’
迦叶说罢,便即入石室,右胁而卧,入无余涅槃。
经论节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维摩经》)
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
诸法假名而有,故曰假名。是义云何?发名论法,法如幻化,非有非无,亦非非有,亦非非无,无一定相可以自别。以名呼法,法随名转,方有种种诸法差别,假名故有。是故诸法,说为假名。(《大乘义章》)
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大乘起信论》)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过去何必思量。未来无须恐慌。现在不用紧张。念佛自然吉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地藏经略说
圣一老和尚讲述
弟子衍轮恭录
香港北角大会堂92年11月18─29日
序言
前言
地藏菩萨本愿经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分身集会品第二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地狱名号品第五
如来赞叹品第六
利益存亡品第七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称佛名号品第九
较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序言
一九九二年,应香港同学会之请于北角大会堂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为期十二晚,事毕录音者问可否文字流通,予曰诺经有序正流通三分,此真流通也,但予昔在九华山曾说此经,名‘讲记’,今复讲应名‘略说’,此经发扬如来孝道,畅述度众本怀,令末法众生离三途苦得人天身,多种善根以迓龙华三会圆天宫之付嘱,遂地藏之宏愿,经中大意,佛详说明,微细脉胳详愧未能述,敬希高明垂慈指正是为序。
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七月十五圣一写于宝林寺
地藏经略说
前言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知识:
今日地藏经法会,是香港同学会所请,此经乃佛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曾经有七佛如来成佛,说法度众生,七佛者;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现在是释迦牟尼佛,前一佛是迦叶佛,当来还有弥勒佛。
这个世界很有福气,还有九百九十五尊佛出现世间,每一佛说法,度有缘的众生入三贤位,何谓三贤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是谓三贤位,所以称为贤劫,娑婆世界,贤劫中有千佛出世。
人的根机各各不同,如来对机说法,所以有三藏十二部经,三藏中分大小二乘,有权有实,所谓权实教典、大小二乘、五篇三聚、解脱本叉;十二部经,是如来一代时教,若无如来说法,我们会永远受苦,永远是凡夫,永远受轮回,若有幸闻法,依如来所说的法修行,我们有机会转凡入圣,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乃至修因证果,究竟成佛,与佛看齐。
佛教是平等的,佛成佛,亦想一切人成佛;佛又说无我,不说我乃高高在上,佛认为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之佛,未来佛与现在佛平等。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于尔等,尔等皆当作佛。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
你看,地藏菩萨,度一切众生成佛,然后自己才成佛。佛教是不是伟大呢?是不是平等、无我、慈悲呢?又看佛教的无缘大慈──有缘无缘都度;同体大悲──你的苦即是我的苦,你离苦即我离苦。
所以佛教是和平的宗教、平等的宗教,在这个地球上,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如来的教要认识,要整个明白,千万不要支离破碎。
大乘经典是佛所说,小乘经典,也是佛所说,假如我们认为大乘对,小乘不对,那小乘是不是佛说的?若说小乘不对,便是谤法,小乘人故然依小乘修行,但切莫说大乘不对,若说大乘不对,便是毁谤大乘法,谤法的罪,很大很大,会堕地狱,所以我们对如来所说的法,要整个明白,整个明白如来说法的缘起──从何而起说法?
今日有缘,与各位研究,把我本人的微见,贡献给大众,同餐法味。
释迦牟尼佛觉得世间是苦,认为救世人之苦,非佛道不可,因此十九岁出家,五年参学。六年苦行,三十岁悟道。
道是什么?不是神通,不是怪力,道能救世,一切众生本来有,是故如来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自证。’
大菩萨证到如来智慧德相,是故世尊教他们从性起修,修一乘六度万行之法,因中修万行,果中证万德,所以佛于三七日中,不离本座,上升诸天,讲华严经,由诸大菩萨亲说修因的法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世尊为其作证明。
菩萨悟到了如来智慧德相,修因证果,因圆果满,究竟成佛,是在华藏世界,娑婆的人间又有没有分?
华严经最后一品,名入法界品,讲的就是由娑婆的人间证入华藏世界。世尊又说三藏十二部经,不外都是度娑婆世界众生的妄想执著,妄想空、见如来德相,离执著、得如来智慧,一刹那间,证入华藏世界,成为华藏世界的菩萨。
世尊欲令娑婆的众生,于一刹那间证入华藏世界,是故在娑婆世界,说了一部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的宗旨是开佛知见。
众生只有众生知见,都是是非人我、谄曲嫉忌、贪名贪利。众生人世间的知见可以关闭,众生本来有如来的知见,是故可以开如来的知见,若众生开佛知见,便见佛境界,见佛境界,就是华严经,开佛知见,就是法华经。
欲想开佛知见,应受持圆教妙法莲华经,开佛知见后,又见个什么东西?佛知见开,即见佛境界,佛境界就是华严经,两部经,都是一个法门,无两个。
佛的境界是华严经,是故法华经只讲开佛知见,不谈佛的境界。法华经中,世尊如何令我们薄地凡夫能够开佛知见呢?
如来有巧妙智慧;开权显实,授记作佛;开迹显本,增道损生。
什么叫开权呢?众生有生死,生死不是实有,众生认为生死是实有,所以世尊惟有从实施权──从一乘之实,施三乘之权,度众生离生死,生死灭,见涅槃。
但是离了生死后,又著涅槃,生死既是空,那里还有生死空的涅槃呢?是故涅槃亦是权。
二乘人不知著了涅槃,是以世尊再开权显实──令离生死、涅槃之权,见诸法的实,是为见诸法的实相,那时便是开佛知见,见佛境界,亦即是华严经。
开佛知见,见到了佛的境界后,是故法华会上,世尊便为他们授记作佛。
只要你能够开佛知见,见诸法的实相,如来即为你授记作佛。
法华经前半部讲开权显实,后半部讲开迹显本── 释迦佛到此世界度众生,是迹,不要著了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