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之门-第4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徐浩东笑着说:“我也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李沛东假话连篇,我当然要以假话对之。不过,我的话也不全假,去开发银行借个几千万融资几个亿,我敢肯定是能做到的。”
李子健乐了,“那不是杯水车薪么。”
“明瑞书记说得对,傻瓜才会帮人家填窟窿。”徐浩东说:“财政分灶,各管各的,是我国财政体系的基础,谁都不敢触碰这一条。省长副省长们都是明白人,所以他们不会轻易开口向下面借钱,李沛东他们也不傻,只是走投无路,病急乱投医而已。”
李子健问:“你就不怕财政厅报复?比方说,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那是要通过省财政厅转拨的,你就不怕他们卡扣拖?”
徐浩东笑了,“这你大可放心,过去他们也许会搞卡扣拖,但现在不敢,哪怕扣咱们一分钱,只要一曝光,他们的乌纱帽就会落地。”
李子健说:“浩东,我有一个问题请教,如果让你主管全省财政工作,你会如何开展工作?”
徐浩东愣了一下,“什么意思?”
李子健说:“我没什么意思,就是很困惑,省级财政总负债四千亿,这样的窟窿该如何去填平。”
“这题目太大了。”徐浩东思忖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如果让我负责去填这个窟窿,我首先会要求给我实权,其次是给我五年时间。接着我会要求取消gdp这个指标,在财政预算上,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的支出,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压缩到零。什么楼堂馆所,什么固定资产投资,统统归零。总而言之,现在这种拆东墙补西墙,借新债还旧债的套路,只能是越套越死,永无出头之日。”
李子健说:“有的人认为,中央会替下面买单的。”
徐浩东哼了一声,“愚蠢的危险的想法,金融问题,事关经济的命脉,政府债务是其中的最大毒瘤,有这种想法的人,要么是不懂经济,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李子健点了点头,“不说了,现在有个当务之急,咱们两家中午吃饭,是由谁请客还是aa制。”
徐浩东又笑了,“当然是你请客,上次打赌,你还欠着我一顿呢。”
“不行,不行。”李子健摇着头说:“我不傻,你家加上陈医生是六个人,我全家才三个人,我才不当冤大头呢。”
徐浩东问:“我家哪来的六个人?”
李子健说:“你老婆一个人三张嘴,你否认得了吗?”
“哈哈……酸秀才,小气鬼,那咱们两家各奔东西,你吃你的,我吃我的。”
当然不是小气,实际是为了避嫌。没有特殊理由,两家人公开一起吃饭,会让人产生联想,对李子健不好,对徐浩东也不好。
周末过后,徐浩东恢复上班。
代市长孔正豪和常务副市长陈修杰及副市长刘浚如,三人一起向徐浩东汇报工作。
不等汇报,徐浩东先提问题,“正豪,修杰,德兴机械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肖子德的宝贝孙子,这一星期的市长助理当得怎么样啊?”
孔正豪与陈修杰和刘浚如三人都笑了起来。
陈修杰笑着说:“那小子简直太不象话,我估计他能读到高中,肯定是肖老爷子走了后门。一篇千字的工作日记,错别字就达到了八十多个,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以我的判断,也就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文化程度。按照你的约法三章,他干了一天半,就被我给打发回家了。”
徐浩东抚掌大笑。
孔正豪说:“不过,我跟那小子说,你在学校考试只考了个平均三十七分,等你什么时候能平均考到六十分,我就批准你再来当我的助手。”
徐浩东说:“这样的孩子,真该送到少年军校去待上三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林楚峰的宝贝儿子就是例子,现在总算是浪子回头了。”
刘浚如说:“说来说去,还是人的问题,德兴机械工业集团公司是咱们云岭市第三大的家族企业,但愿肖氏家族后继有人吧。”
“说正事吧。”摆了摆手,徐浩东笑着问:“浚如,对省财政厅领导前来借钱一事,你有什么看法?”
略作思忖,刘浚如说:“我是坚决主张政府可以负债的,不过,现在的政府负债有点大有点乱,应该到了加以控制和整改的时候。就目前来说,咱们东江省是摊子铺得太大,想收也暂时收不回来,我个人认为,金融风险已经越来越大,不能说崩盘,起码也是山雨欲来。”
徐浩东微微点头,“那么咱们云岭市呢?”
刘浚如说:“我不得不服,咱们云岭市政府不负债运营,现在看来是个长远的英明的决策。经济学有一条铁律,一旦金融风险来袭,先倒下和先崩盘的,应该是负债运营的。咱们云岭市有财政节余,也有财政储备,更有各项基金,应该不存在金融风险。”
徐浩东笑了,“不负债运营,不是什么英明决策,而是咱们云岭市特有的商业传统,是传统的力量造就了今天的云岭。”
刘浚如问:“浩东书记,我来云岭工作有一段时间了,但说不负债运营是云岭市特有的商业传统,我还不太了解,你能否给我们说说?”
第0531章 不负债经营
徐浩东指着陈修杰说:“浚如,这你得请教修杰,我从小在军工厂长大,相对封闭。而修杰是土生土长的云岭人,关于云岭市的商业传统,他比我们更有发言权。修杰,请你给我们上一课吧。”
陈修杰说:“据《云岭市志》记载,在八千年前,咱们云岭市还是汪洋大海。六千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和海涂沉积,慢慢的变成了陆地,直到四千年前,才基本形成了现在的云岭地理地貌。据市志上说,云岭市有人类活动,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汉朝,已有人类居住。直到明朝初期,云岭市有了一个史书上明确记载的集镇,就是现在的八方镇。”
“所以,云岭市称镇最早的是八方镇,距今已有六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比云岭市区的前身城关镇要早三百七十多年。而八方镇的前身八方村,早在唐朝中期就已存在,所以,现在八方镇名列全国百大古镇之三十三位,宣传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是有根据的。至于八方村演变成八方镇的过程,与明朝灭亡有关,明末元初,陆续有人从北方逃难来到云岭并在八方村定居,八方村才逐渐兴旺起来。”
“据记载,八方村原名八汊村,起源于八条河汊汇集村东,在明末元初那段动荡时期,共有七个地方的人逃难到八方村,加上原住民,刚好是八个地方的人汇集,又与八条河汊相对应,所以便改名为八方镇。到了元朝中期,八方镇有住民两千三百余人,这是有明确的历史记载的,其中主要有三十七个姓五十三个家族,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等,其中从事商业的有陈、杨、刘、高、孙、钱、方、袁、周等九个姓十三个家族。”
“从元朝中后期到明朝前期,这九姓十三家将生意做遍了整个东江省以及外省,但渐渐的,不断有家族消失,到了明朝中后期,只剩下了陈、杨、刘、高四姓六家。再到清朝前期,刘高两姓消亡,于洪唐三家兴起,与陈杨并存。大约在清朝中期,杨家唐家末落,只剩下陈于洪三家。再到清末民初,于洪两家末落,陈家三兄弟硕果仅存。上世纪三十年代,陈家老二末落,而陈家老三也跟着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末落,唯有陈家老大,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迁往东南亚。咱们云岭市现在的陈氏贸易集团公司,就是这个陈家老大的后人,历经近三百五十年共十五代传承,依然生机勃勃的存在。”
“后人以及陈家人自己,总结了陈家老大长盛不衰的原因,就是当年陈家三老的父亲留下的祖训。主业付七,副业付二,产业付一,赚十出七,赚十留二,赚十耗一。这六句话,二十四个字,就是陈家的商业祖训。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和研究,陈氏贸易集团公司至今都还在遵循着这个商业祖训,不但自己坚守,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云岭市的商业文化,是云岭市商业传统形成的关键。”
听到这里,徐浩东问:“修杰,我一直很好奇,你也姓陈,你这个陈跟八方镇的陈氏有关联吗?”
陈修杰笑着说:“还真有关联,可惜我不是陈家老大那一支,我是陈家老三那一支。我们这一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就没有人从商了。从上世纪初开始,我们作为陈家老三的旁支,从家族分离出来后,就弃商从文,也与其他族人渐渐疏远。如果细算起来,陈家三老的父亲为第一代,那现在的陈氏贸易集团公司的董事长陈腾就是第十六代,我是第十四代,我只比陈腾大四岁,但他得喊我叔公。不过,可能是家族里流淌的从商血液太浓,商人嘛,情义稍显淡薄,陈氏同族之间来往甚少。据有关部门统计,陈氏家族的后人已超三万,云岭本地上万,外地一万六,海外四千,但这么多来,竟然没搞过一次族人聚会。”
徐浩东说:“这不奇怪,商人重利,情义不能放在首位。这虽然有点说不过去,但这可能也正是陈氏家族长盛不衰的核心原因。”
刘浚如问:“老陈,你刚才说的二十四字商业祖训,你能解释一下吗?”
陈修杰说:“主业付七,副业付二,产业付一,我的理解是经营方向,就是投资或扩大再生产的时候,需要把控的商业原则。主业付七,就是主业的投入占百分之七十;副业付二,就是百分之二十的资金投入多种经营。产业付一,我查过有关资料,这个业字应该指的是工业或实体经济,因为陈氏家族是搞贸易出身的,但后来一直将百分之十的资金投入到工业中去,追求部分商品的自产自销。”
“赚十出七,赚十留二,赚十耗一,我的理解是利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