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云桐最后向欧洲回复:中国非常支持建立犹太武装,这对建立犹太国意义重大。但中国不会借助犹太武装的帮助,因为这会损害中**队的自尊。
1883年6月28日,丁云桐在钓鱼台国宾馆,亲自设宴招待来访的日本代表团,宾主把酒言欢,气氛融洽,两国间紧张关系似乎人间蒸发了。
日方还特地向丁云桐转交了明治天皇睦仁的礼物,一只秋田犬,丁云桐则回赠了一只百灵鸟。他的随后和亲善,让日本代表团非常吃惊,彻底颠覆了之前的感观。要知道上一次代表团来访,被赠送了几个不伦不类的“小金人”,对中国皇帝的印象很糟糕,但这一次却大为不同,因此也对谈判有了更大的信心。
7月1日,中日双方开始了正式的会谈。
一开场,日方就提出,有几个日本公民,包括天津领事馆武官神尾光臣,以及来华旅游的川上操六等,都在中国失踪了,希望中方对此做出解释。
李鸿章对此的回答是一问三不知,完全不知情。同时随同的许景澄追问川上操六的身份和职务时,日方只能支支吾吾,含混回答。
当然日方也只是试探而已,并不抱什么希望。
在正式会谈中,日方由井上馨首先提出了“三八线方案”。也就是中日双方以三八线为界线,平分朝鲜。
这个方案当然是中方所无法接受的,李鸿章很罕有态度坚决的一口回绝了。
几番争辩后,在7月6日,伊藤博文又提出了“琉韩交换论”,以中方不再提琉球问题,和确认日本在朝鲜的经济利益,换取日方承认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
这个方案引起了李鸿章的极大兴趣,因为一旦这个方案最终确定,中国也就保住了朝鲜半岛,应该是可以满意的,李鸿章随后在给丁云桐的报告中,对此方案做了积极的评价。
丁云桐在一刹那,说实话也对这个方案非常心动,因为这样毕竟不需要战争就控制了朝鲜。而战争,总是需要冒风险的。
不过思来想去,中日之间的矛盾迟早要爆发,终究会有一战,日本是肘腋之患,不铲除是永远也睡不踏实的。帝国将来不管是向西,还是向南发展,都将时刻受到牵制。最终,他还是下定了决心,按既定方针办!
不过,出于拖延考虑,丁云桐还是让李鸿章在这个基础上,与日方认真谈,好好谈,反正最后不管达成什么共识,只要时间一到,丁云桐就会全盘否认。当然李鸿章不明白丁云桐的心理,他是一腔真诚的想把这个方案落实成条约。
从李鸿章的态度上,伊藤博文和井上馨马上判断出中方对此是满意的,而且还有加码的空间,他们立刻提高了要求,以试探中方的底线。
井上馨随即提出附带的条件,要求中方的宗主权得到确认后,应立即从朝鲜退兵,并承诺今后向朝鲜派兵时,须向日方说明。
这个要求让李鸿章很为难,派兵受到限制,中国的宗主权就不完整了。但皇帝的态度却让李鸿章难以捉摸,竟然没有提出异议。
这让伊藤等人大受鼓励,立刻再次提出附加条件:如果朝鲜发生内乱或其他紧急事件,中方向朝鲜派兵的话,日方也有权向朝鲜派兵。
不出所料,这个要求被迅速驳回,因为这就等于,日本也对朝鲜拥有了宗主权。
伊藤博文觉得已经碰触到了中方的底线,马上又狡猾的缩回去,退而求其次,放弃日本派兵的权力,但声称出于保护使馆安全,要求能在汉城驻扎一支日军的使馆卫队。
这个要求得到满足后,日方马上得寸进尺,要求在釜山领事馆也驻扎卫队。李鸿章此时眼见日方来回纠缠,经过禀报后,非常不耐烦的拒绝了。
但伊藤等人在放弃釜山卫队后,又提出新的主张,声称汉城的使馆卫队,还肩负保护日本侨民的责任,其规模应该不少于500到800人,这让李鸿章很恼火,这样一个规模,随时可以发动军事政变了,他立刻又坚决驳回了。
从7月初到8月初,双方在朝鲜问题的细节上,来回的折冲,李鸿章也是来回的折腾。他这时才感觉到这些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其实都是文质彬彬的流氓,丝毫没有羞耻,一点一点的玩文字游戏,表面上承认中国宗主权,实际上对朝鲜半点都不肯放松。
而之前本方口松的太快,答应不再提琉球问题,现在再从新开始讲,就觉得有些难办了。李鸿章有了一种被玩弄的感觉。
而伊藤博文却满心欢喜,一番谈判下来成果丰厚,琉球问题貌似已经解决,经济利益也得到了确认,而中国的宗主权却被日方各个具体条款所肢解了,只剩下有名无实的宗主国而已。井上馨对此非常佩服。
他们在那里自鸣得意,丁云桐却看着暗暗好笑:只要条约未正式签署,一切都只是空谈。就算我答应把北京都让给你们,那又怎样?况且就算条约签好了,我想打你还管什么条约,撕毁了就是,到时这些都是一纸空文,擦屁股都不要。
二战前,希特勒在一张纸上签名保证不发动战争,英国首相张伯伦拿着这张纸,在伦敦机场宣布自己拯救了欧洲,拯救了世界。结果都成了笑柄,有谁会去谴责希特勒言而无信?只会嘲笑张伯伦很傻很天真。
丁云桐一边看着北京的好戏,一边严厉督促刘坤一的后勤组织工作,事先已经有超过十五万的民工在鸭绿江沿岸集结。
赵秉钧的内务部收到指令,准备开始对日本间谍的拉网行动了。
宣传部已经秘密做好了准备,等到一开战,就在全国城乡各地,展开铺天盖地,规模空前的宣传,煽动民族主义狂潮。
近卫军已经坐在全封闭的火车内,秘密的向东北运输。
海军也已经做好准备,由六艘最新式战舰组成的“葡萄牙舰队”,也已经抵达了新加坡。
唐绍仪正在与犹太财团谈判,要求得到大笔的贷款。
袁世凯接到了密令,随时准备,要祭出迫使日本发狂的“大杀器”了。
而身处平壤的詹天佑,也已经接到命令。此时铁路已经修到了平城,离平壤还有几十里地,按照丁云桐事先的计划,开战时,铁路至少要已经修到了平壤。因此,丁云桐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加快施工进度!
所有的机器都在高速的运转,就等着那最后的一刻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 准备就绪()
更新时间:2014…02…13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的东北部,与大陆相隔着鸭绿江和图们江,几乎没有陆地连接,仿佛是被一条狭窄海峡隔开的大岛。整个半岛多山和高原,平地只占了20,尤其是北部,更是丛山峻岭,一望无际。仅有的平原几乎全部位于半岛南端,因此粮食几乎都产自南方,尤其是位于东津江与万顷江流域的全罗北道,拥有朝鲜半岛最大的湖南平原,号称半岛的粮仓。所以前世朝鲜粮食困难,在地理上就先天不足,因为主要的粮食产地都在韩国。
朝鲜半岛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仿佛一只大脚,从亚洲大陆伸出来,踹向海洋中的日本列岛,而且与日本相距不远,从日本九州出发,只需一天就能抵达釜山,可以说朝发夕至。
正由于此,历史上日本曾经无数次入侵朝鲜半岛。早在公元200年的时候,日本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统治者神功皇后,就以“毅然”侵略朝鲜而世世代代受到日本人的崇拜。
尤其是从公元四世纪开始,日本更是连续大规模入侵,从朝鲜半岛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人口图书等。到了公元5世纪,日本人甚至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一个叫“任那”的殖民政权。
侵略的狂潮最终被强盛巅峰的唐王朝终结了,公元663年,日本军队在白村江战役中被唐朝军队彻底击败,数万日军被歼灭。
这次战役,意义不亚于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彻底领教了唐帝国的强大,随后不断派来“遣唐使”,向唐朝学习,从此之后,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再也不敢进犯亚洲大陆。
直到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再次进攻朝鲜,多年苦战,最终还是被明朝击败,丰臣秀吉又气又急,一病而死,日军残军泱泱撤回,日本不得不再次收敛了三百年。
历史的轮回又再次上演了。
1883年8月21日,在朝鲜北方重镇平壤北郊的牡丹峰上,中国建设部下属铁路局的局长詹天佑,正在紧张的看着图纸,关注着山脚下的铁路建设。
按照原计划,铁路将从西北方向,穿过平壤,一路往东南延伸。但是丁云桐发来的密电,命令要尽快完成平壤地区的铁路建设。而平壤的东面是大同江,西面是大同江的支流普通江,原计划是要在普通江上修建铁路大桥,虽然技术难度不小,但建成后意义重大,首先正好能沟通两岸,其次铁路线能受到平壤的掩护,从经济和军事上讲,更为有利,但同时必然要耗费大量时间。
鉴于形势紧迫,经过丁云桐的批准,詹天佑不得不采取替补方案,让铁路线拐一个弯,从北方绕过牡丹峰脚下,再进入平壤地区。由于避开了普通江,施工难度降低,速度就会大大加快。但弊端就是,铁路线和平壤城,平行排列于大同江西侧,一旦敌人从北方渡过大同江,就能截断铁路线。但为了赶时间,也只好这样了。
同一时间,袁世凯也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
8月25日,他正把诸多事大党成员,集结到了一起,进行紧急商议。由于担心如果诸大臣出城前往袁世凯驻地慕华馆,容易引起开化党及日本人的警惕,因此袁世凯把集会地点放在了工曹判书赵宁夏的家中。所谓工曹判书,相当于建设部部长,而赵宁夏的威望虽然不如事大党三巨头,但此人可以说,是朝鲜内部最亲华的人。以他的理念,中朝是藩属关系,压根儿就是一国君臣,朝鲜国王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