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鹏机器人三大定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艾萨克·阿西莫夫《我,机器人》上 篇我没能亲眼看见正电子脑是个什么样子。这不太公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调集资金,写了几十页的可行性报告,想方设法瞒住北京城里的其它竞争对手,撒了不知多少谎。现在项目启动了,主角上场了,我却只看到它拆下来的包装。十台美国产的K型正电子脑,价值连城,正在装配线上与十个机器躯壳合体。洋河董事长亲自上阵,连他本人一共九个装配岗位。我们这些下属都给轰了出来。车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全是保险公司派的人。正电子脑的包装是个低温液氮容器,外面配一个八十小时时效的脉冲电池。壳上贴着水晶铭牌,其中有些文字让我咋舌不止。那蓄电池的功率够让一辆电力汽车跑到国...
2000 第12期 - 科幻影视何大江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而且生活在诗意的世界——这是智慧生物的特权。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对未来的预言,而科幻则为林林总总的预言加上了准星。作为科幻中的一支,科幻电影的直观、生动和宏大,都具有特别的感染力。这期“科幻影视”特地挑选了7部电影进行回放。下面,我们就一边看电影,一边对未来生活进行思索。一、基因技术——再组装一份感情今年6月26日,整个世界都被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公布的消息所震动。基因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者,这意味着人类从此可以订做后代,根除疾病,延年益寿。事实上,科幻电影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涉及到基因技术的电影有《盖特卡》、《银翼杀手》、《兵人》、《第五元素》和《X战警》等等。《盖特卡》:盖特卡是一个公司,在这个世界里,人几乎都是由试管培育出的基因完美的品种。主人公杰罗姆·莫洛却是从母体诞生的爱情产物,因基因达不到正常标准而被打上“病...
1993 第4期 - 科幻名著欣赏汤姆·戈德温 于小丽 周稼骏 译从本期起,本刊开辟“科幻名著欣赏”专栏,经广大读者推荐,首篇重新发表荣获科幻大奖“雨果奖”的美国科幻作家汤姆·戈德温的《冷酷的平衡》。《冷酷的平衡》成功之处在于把大胆的幻想(飞船、星际飞行)与人情人理的故事水乳交融,虚拟的大环境和真情实感结合得天衣无缝。由于有了细节的真实,使读者觉得某次太空飞行确实发生过这样的悲剧,由于有了大胆的幻想(特定的外太空,险恶的处境)使兄妹之情——(实际上是小姑娘对生命的渴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题是:科学规律是无情的,有的甚至是冷酷的,铁定的,人的感情只能屈从于它而难以与之抗衡。小姑娘冒犯了它,遭到令人心碎的惩处。如果我们从那艘悲剧飞船把眼光移向我们身边,看看人类冒冒失失干了多少蠢事,不正象小姑娘那样遭到科学规律的惩处吗?...
1996 第9期 - 每期一星濮毅我的好朋友阿天是个聪明绝顶的家伙,他靠编写电脑游戏程序挣钱。几年来,他编写了数百种大大小小的游戏,不论是战争类、动作类还是冒险类游戏,都有出类拔萃之处。他的那些游戏如此精彩以至于许多盗版商想尽了办法去破解它们的密码,但都是徒劳。三年前,当他已经大大地赚了一把的时候,他和他那群一起编程序的伙伴们在近郊租了一套房子,忽然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在“闭关”前夕他告诉我他要搞一项大工程,甚至“让全世界都吃一惊”。他说成功后第一个就通知我,就像过去许多次一样,我将成为他的这项大工程的第一个受益者。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一晃就是三年。我常常想起这桩事情,心里总是挺挂念他的。可我知道他是个工作狂,所以没事不去打搅他。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一直和阿天一道编程序的小王打来的。我和小王见过面,但不是很熟。只听他急切地说:“你赶快过来一趟,阿天...
星河部落长面无表情地注视着遥远雾霭中游龙般奔腾起伏的巨浪,竭力捕捉着那来自远方但仍能感到极为尖厉刺耳的啸声——那是由于浪头过大而造成的高频振动。就要来了,一个声音在部落长的心中不停地反复回荡。大潮就要来了。1大立法院。大会议厅。仿佛是故意无视危险的迫近,马拉松式的冗长会议仍在不屈不挠地进行。讨论的议题不外乎大潮发生的原因、周期和条件,以及如何预防大潮、逃避灾祸和重建文明。发言者铿锵有力的宣言在台下嘈杂无章的议论声中时隐时现,佶屈聱牙的残缺语句仿佛受到干扰的无线电信号一样在会场污浊的空气中徘徊徜徉。“……”“难道即将举行的人类抵达本星系的第二个千年纪元庆典,又要被无情的大潮洗礼所取代吗?”“我们应该再次认真探讨一下毁灭这颗星球文明的周期性大潮产生的真正原因。”...
丛马 编译序1954年1月深夜,美国科罗拉多州巴克利机场上,一架波音C—97运输机,冒着漫天雪花,轰鸣着跃入夜空,倏忽消逝。塔台内,海军上将巴兹双唇紧闭,似有隐忧,他不能向驾驶这架飞机的维兰德少校机组说明,机舱内的货物,具有无比可怕的杀伤力。在这么恶劣的气象条件下飞行,只会凶多吉少。飞机到达落基山上空。维兰德少校进入货舱,他要看看舱内的那36个金属罐究竟是什么宝贝玩意儿,值得巴兹上将亲自给他下达飞行指令。金属罐静静地固定在舱内,仿佛有意以沉默来显示它们的高深莫测。维兰德琢磨不透,只好钻回驾驶舱,一股刺鼻焦臭味传出。“巴克利机场,我是雌狐03,驾驶舱失火。”驾驶员拼命呼叫。没有回答。蓦地,一个不祥念头升入维兰德的脑海。临行前,巴兹上将专门叮嘱,倘若飞机出事,一定要找一个荒无人迹的地方降落。为什么上将要谈这个飞行员的最大禁忌?...
1995 第1期 - 中长篇科幻连载西德尼·谢尔顿主持人的话:《世界末日阴谋》从飞碟和外星人降临地球开始,展开了扣人心弦的故事。这是被评论界称为谢尔顿“最惊人、最出色的”作品。(覃白)序幕瑞士。10月14日,星期日,15:00目击者们站在空地边上,惊恐万状。面前的景象太古怪了,那是从原始人的群体潜意识最深处泛起的噩梦。目击者的反应各式各样。一个晕倒,另一个呕吐,一名妇女止不住地浑身颤抖,还有一个心里想:我快要得心脏病了!上年纪的教士抓住念珠,不停地胸前划十字。救救我,上帝。救救我们大家。别让这个魔鬼的化身伤害我们。我们终于看见撒旦的面孔了。这是世界的末日。最后的审判来临了。世界末日善恶决战的战场就在这儿……世界末日……世界末日……...
1992 第2期 -肖文馨一、沃克博士的故事沃克博士是世界上最奇异的收藏家,他有一幢七层大楼的贮藏室。从外形看,这幢大楼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楼是并拢的两只脚,二楼是小腿,三楼是大腿,四楼、五楼、六楼依次是腹、胸和领,七楼是脑袋。当地市民习惯地称之为人形大楼。七楼,作为全楼的中心部位,贮藏着数以万计的记忆载体,那是从去世的人大脑灰质层中剥离出来的物质,精心地浸泡在“S·H”——生物活性营养液中,通过许多人造神经和血管与下面连接起来,以便获取下面楼层中人造内脏提供的养分。沃克博士选择的,全是那些优秀人物的美好记忆:关于纯洁、善良、勇敢、智慧……这些记忆载体通过脑外科手术植入活人大脑,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素养,增强生活的信心,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1999 第11期 - 每期一星夏荷休默总统缓缓睁开了那双被全世界的人称作“闪烁着上帝般智慧光芒”的眼睛。尽管“全球思维直播中枢”的光电信号一直刺激着他的视觉神经,但当他睁开那双从直播开始就一直紧闭的双眼的时候,仍然觉得直播间那本来柔和的灯光太刺眼了,所以他不禁眯起了眼睛。“这就是本能?人类进化到今天,在如此发达的高科技的辅助下,难道这种动物性的本能反应仍不能完全消除?”一想到这些,这位在二十五世纪被称为“上帝的光辉”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领导人”的人——休默教授、现任地球总统,就会隐隐觉得有些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哼哼!直觉!”休默总统以那种常人绝对没有的冷静在第一时间里以鄙夷的态度挥去了那种被称为“直觉”的感觉。“这是个理性的时代!”他在心里快乐地吟诵着。...
袁英培麒麟号行星飞船划出一个新的椭圆,又一次从火星的阴影中升起。指令长齐中路一动不动地坐在操纵椅上,只有眨眼和偶尔错错腮帮子这些动作表示他醒着。自从飞船进入通讯盲区以来,他一直保持这种雕像般的姿态。留在飞船上的另一个宇航员王彬张开嘴想说点什么,刚转过头来又知趣地闭上了,他不想再讨一个白眼。他知道指令长心里不痛快,而且,这种不痛快的程度还在与时俱增。是呵,他偷偷叹了口气,同样熬了几个月,人家这会儿在火星的红砂土上尽情溜达,就咱俩只在轨道上绕圈圈。人比人,气死人哪!王彬忽然觉得心里堵得慌。飞船上方,阴影边缘的那道淡紫色弧线越来越宽,无力的阳光正竭力点燃稀薄大气的顶层。忽然间,从那玫瑰色的火焰中窜出千万条绿色小蛇,它们画出杂乱无章的直线,隐隐绰绰,倏然出没,这是火星特有的太阳光激励激光辐射。一个怪家伙从火星背后钻了出来,几乎每一刻都在改变着色彩和形状,它摇摇晃晃地扭动着...
1995 第9期 - 科幻之窗迪克 孙维梓 译译者注:中国古代的庄子曾在《天下篇》里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无独有偶,在西方古希腊有位学者芝诺,他提出四个著名的悖论,其中的“二分法”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庄子扣芝诺都已初步接触到“无穷小”和“无限”的概念,他们实际上都是在探讨有关1/2+1/4+1/8+1/16……=?的问题。“芝诺是位伟大的科学家,”哈基教授郑重其事地宣称,他用严厉的目光扫视一下课堂,“举例说,他有个关于青蛙和深井的悖论。芝诺断言:井底有一只青蛙,如果它每次新的跳跃距离只是上次所跳距离的—半,那它永远也到达不了井边,它和这条边缘之间始终留有一个很小的,但却是实际存在的间隙。”前来聆听物理课的大学生们都在诚惶诚恐地领悟教授先生的宏论,教室里一片肃静。然而后排却缓缓地举起一只手臂,哈基对它的主人投去充满怀疑的一瞥。...
1995 第5期 - 科幻文艺奖征文王晋康《参商号》宇宙飞船离反E星已经很近了,用肉眼已经能看到暗色天空中悬着一个蔚蓝色的星球。熬过500年枯燥的星际航行,乍一看到这种美丽的蔚蓝色,令人心旷神怡,甚至带有一种浓烈的家乡亲情。师儒对海伦说:“有一种说法,宇宙是镜面对称的,这个离地球100光年的反正星是再好不过的证明。你看它的大小,自转公转周期,地轴倾斜角度,大气层和海洋,简直就是地球的镜像。我有一个强烈的直觉,我们甚至会在这个星球上遇到哺乳动物和绿色植物,看见电脑和核能。”师儒今年35岁(生理年龄),黑发,两道浓眉,穿藏青色西服,脸部轮廓分明。他的同伴海伦小姐是三十岁的绝色女子,一头金发在身后微微飘浮——他们刚进入微重力环境。女子身上未着寸缕,显出诱人的曲线,皮肤像奶油一样细腻。海伦说:...
程嘉梓 吕沙 陈希仲一、形状记忆合金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北方形状记忆合金公司的机关里传开了:上级监察处正在审查经理的特别助理金玉智受贿一万三千元的问题。办公室里的人们凑到一起,就议论起来。那个最能在背地里嘀咕别人的推销员苏小姐,一边漫不经心地摆弄着该公司的独家产品——一副形状记忆乳罩,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她的远见卓识:“嘿!我早就看出来,金玉智长得虽然漂亮,可不是一个正经人。经理把她带到公司来的那一阵子,她装得挺像样,你看她那个认真劲,不管干什么都要找个根据,不是哪个制度规定,就是哪份文件要求,好像原则性强得很。我一瞅,就知道她不是那么一回事。可她是经理的特别助理啊,当时谁敢说?现在,你看怎么样,不是也受贿了么!不出我所料吧?”...
1997 第3期 - 每周一星米兰作者小传米兰,生于1977年,狮子座。现在依水而坐的一所象牙塔内攻读外语。日子过得恬淡而雅致,偶尔有些小小的惊喜。个人梦想极简单:有朝一日去流浪,走尽千山万水。从小酷爱科幻。对我来说,文学就是心灵的舞蹈,给了我自由的双翼,让我翱翔。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炎热得让人倦怠乏力的夏季,在这样的季节里,好像什么样的故事都懒得发生。可是它到底还是发生了。以一种让人心痛的方式,遥远而又清晰地来临了。已经是傍晚了吧,我想。窗外的知了还在自我感觉良好地唱着,重复着令我莫名烦躁的歌谣,空气中也散发着一股郁闷的气息。而面对着这间到处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光碟和脏衣服的工作室同时也是我的卧室,多日来的徒劳无力使得我更加心烦意乱……...
1995 第6期 - 科幻之窗杰弗里·兰德斯 石坚 译驾驶员们有句老话:“着陆后还能活着就是好着陆。”或许三纪夫活着他会做得好一些,但翠茜已尽了她的全力了。不论从哪方面来说,这是一次比她期望的要好得多的迫降。只有铅笔粗细的钛质支架从来就不是为承受着陆时的压力而设计的,纸那么薄的耐压壳先是扭曲,接着就裂开了,碎片飞入真空,散布在一平方英里的月面上。在坠毁前的那一瞬间,她记着甩掉了油箱,没有发生爆炸,但迫降终没有能让“月影号”保持完整的程度。在一片恐怖的沉寂里,脆弱的飞船像一只没用的铝罐被撕碎压扁了。驾驶舱被撕开了一条口子,从飞船的主体上掉了下来,这部分残骸落在了一座环形山的山壁旁。当它终于停下来时,翠茜松开了把她绑在驾驶椅上的带子,慢慢地向天花板飘了去。她忍着不习惯的重力,找到了一个没损坏的舱外活动装置接到太空服上,然后从曾是生活舱联接口的破洞爬进了阳光里。...
2000 第2期 - 科学故事唐风比起我们嘴里的那对犬齿,更能说明人类自食肉动物进化而来的,也许是人类用于屠杀动物和同类的各种工具。冷兵器千奇百怪,其中不乏非常美丽的东西。至今收藏家都会为自己拥有一柄匈奴弯刀或大马士革剑而自豪。这些东西经过了时间的洗刷,其中一部分还可以发现曾经染血,无论是研究文明史的学者还是只对人们用什么东西打架感兴趣的普通人,都难免会为之着迷。对咱们中国人来说冷兵器依然是个尚未退离视野的东西;它活跃在两个领域——面向过去的武侠,和面向一切的科幻。大约三万年前,人类开始把坚硬的东西绑在木棍上做成最原始的长矛,一般是动物骨头或石块,打磨得尽可能锋利。斧子和弓箭也是非常古老的武器,随着金属、主要是青铜在兵器制造上的使用,许多工艺复杂、样式精美的兵器出现了。三千年前的苏美尔人的标准装备是头盔、护甲、长矛和盾牌。可以想像,刚刚出炉的崭新盔甲穿在身上非常漂亮,但...
1992 第3期 - 纪实之页鲜琦不久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保卫科挡获了一名假冒他人公费医疗证欲领取药物的青年女子。“你知不知道假冒他人证件看病取药是犯法的?”保卫人员严肃地提问。“知道。”青年女子针锋相对回答,“可这医疗证明明是我的,你凭什么说我假冒?”“凭什么?”保卫人员鼻子一哼,指着那红壳子公医证说,“就凭这照片与你本人名不副实!”看着那公医证上的照片,再对照姑娘那美丽光彩的脸庞,在场的围观者们均看不出来这二者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于是乎,在一阵谴责声中,姑娘被押进了保卫室。“走投无路”的姑娘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工作单位:成都××中学的教师………于是,保卫人员立即挂电话通知该学校。“这还得了,有人竟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毁坏我校的名誉!”事不宜迟,校长放下电话,立即赶到医院保卫室。...
姜云生一司马写完他手中那篇博士论文的最后一个字,已是深夜十二点了。他舒舒服服地把身子往转椅上一靠,伸了个懒腰。小憩片刻后,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支狼毫中楷,浓浓地蘸了蘸墨汁,然后工工整整在一张白纸上写上论文题目:《谭嗣同论》。写完了,他又眯起眼睛,欣赏着自己那笔楷书。他想:论文最好再润色一番,装订也要精美些。导师周教授就喜欢什么都尽善尽美……明年,1998年,正值戊戌六君子牺牲一百周年纪念,能在这时候交出这篇博士论文,非但学业上有了个小结,而且也了却了心头的一个夙愿:从进复旦历史系攻读中国史的第一天起,他的兴趣就被近代史中这可歌可泣的一幕吸引住了。特别是谭嗣同被捕前拒绝接受日本友人帮助,立志以热血浇灌变法之花的那番话,多少年来时时在他耳畔轰鸣。那时谭嗣同本可以在日本方面的帮助下,出逃东瀛,可是这个倔强的湖南佬却喊道:...